明代祭孔的含义,是如何祭孔的,快来看看吧

现在每年的9月28号是孔子的的生日,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庄重的祭孔活动,用来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怀念。还有很多的祭孔活动是在学校进行的。在古代的时候,学校祭孔属于例行的祭祀活动,明代的学校也是这样的,经常举行释尊礼,释菜礼两种祭孔仪式。因为孔子在文教领域的崇高地位,众多帝王都不断地对孔子进行追封、祭祀。汉明帝永平二年起,官方明令中央至地方的学校也要祭祀孔子这位先师。自此,学校祭孔成为历代重要祀典之一。在学校中祭祀孔子具有崇儒重道的含义,还可以借典礼的举行教化广大民众,这对于稳固统治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就下诏在南京的国子学祭祀孔子。明代学校祭孔与以往一样,主要有两种:释奠礼和释菜礼。释奠礼,顾名思义,就是用酒食等祭品来祭奠先师孔子的礼仪;释菜礼则是用蔬菜等物品来祭奠先师,常常在学校建成或学生入学时举行,在礼节上较释奠礼为轻。明代学校的释奠礼按规定是在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的第一个丁日举行,释菜礼在国子监于每月的朔望,即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如果恰逢殿试之后,则新科状元要在下个月的初一到国子监行释菜礼。地方学校的情况有些不同,据李之藻《泮宫礼乐疏》记载,地方州县的学校会在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第一个丁日举行释菜礼来替代释奠礼,而每月的朔望之时,也不行释菜礼,只是由地方官员到学校“行香”来祭祀孔子。到祭祀的前三天,为了表示对祭礼的重视,表达祭祀人员的虔诚,主祭官、陪祭官以及诸位执事等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员都要沐浴更衣,开始为期三天的斋戒。据万历《明会典》记载,在头两天,祭祀人员“不饮酒、不食葱韭蒜薤、不吊丧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判署刑杀文字、不预秽恶事”,但在这些禁忌之外,还是可以处理一些其余的事务。到斋戒第三天的时候,就只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斋戒的事务上。这一天,他们主要任务就是“省牲”。到了祭祀当天的清晨,由学校生员担任的执事分头把笾、豆、酒尊等不同的礼器填满,将主祭官等人祭祀时所用的爵清洗干净,然后还要点燃先师庙等殿内的香烛。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会有人击鼓,这个时候主祭官等人要穿好祭服,在木板或纸板上书写祝文。埋完毛血盘之后,祭祀大典才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迎神礼。迎神礼结束之后,祭典进入更为庄重的一个环节——初献礼。然后就是俯首伏地,这样比跪拜叩首显得更加尊敬。起身之后,主祭官就来到读祝位准备宣读祝文。当然还是跪着宣读,在通赞的示意下,在场所有人都要跪下,耐心聆听,乐舞之类的也会暂时中止。之后,通赞高呼“行亚献礼”。献礼之后,通赞高呼“行终献礼”。通赞此时高呼“撤馔”,就是要把祭祀物品撤下来。待执行事们完成撤馔后,通赞会宣布进入送神礼的环节,执旗生员滨唱送神礼的乐章,内容为:“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格惟馨,神驭旋复。明裡斯毕,咸膺百福。”乐生配合演奏的乐曲依然是“咸和之曲”。专门观看掩埋祭祀牲畜毛血的位置,奏乐随之停止,整个祭祀典礼宣告结束。上述祭祀典礼就是正规释奠礼的流程,相比而言,释菜礼基本仪式与释奠礼颇为相近,只不过其中细节被大大简化了。明代学校举行的释尊礼和释菜礼是用来祭祀先师孔子及陪祀的诸位先贤先儒的典礼,也是宣扬崇儒重道、推行儒家教化的一种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化作用,学校的祭孔典礼也被充分的利用起来,除了前面提及的直接参与祭祀的人员外,常常还有许多高级官员被派遣到国子监或地方学校参加、主持祭祀。实际上在明代中后期,个别学校在地方士绅资助下仍能坚持释奠礼,这些释奠礼在礼器、祭品、仪制等方面大多都存在违制的情况。不论是释尊礼的废而不行,还是隆重过度,都表示明代借祭孔以达到寓教于祀,教祀结合的努力终究难收成效。以上就是大概的描写出祭孔的含义,还有是如何祭孔的。故事很长,喜欢可以留言和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4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