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外出打拼的客家人都趁着假期,纷纷回乡祭祖扫墓。实不相瞒,小编正是这大山里的一枚客家人,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大山,看看这山里的客家人是如何扫墓的。
一大早首先要准备好扫墓的东西:蜡烛、线香、鞭炮、纸钱、阴票、猪肉、白粿、水果、茶水、酒水以及五谷盐茶(稻谷、盐、茶叶),这些东西有的是提前买好的,有的是自家准备的;因为山路崎岖,叶乱草杂,所以还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具:锄头和开山刀。
祭品准备好祭品和工具,便要出发了。路有些难走,祖上的人为了荫益子孙后代,往往不惜跋山涉水,寻得枕山面水的最佳风水宝地,所以墓址一般都在很高很远的地方,有时到达一处墓地甚至得花上半天的时间,想到这些,还真是挺佩服祖先吃苦耐劳的精神。
山路崎岖这一路除了上山还是上山,想必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一定要在山高水远处才有,父辈们一路上都在交代墓地地址和主人,希望我们后生能相承相袭,不致淡忘。
石阶大约40分钟后,终于到达了墓地地,这是一处由四座墓地组成的墓群,其中的三座墓地并无墓碑,听父亲讲,是因为祖上贫穷无力刻碑,更为奇特的是这三座墓碑是按客家民间“二次葬”的习俗,分别收入了7个、6个和7个祖先的金瓮,在这里跟大家普及下,所谓“二次葬”,就是死者埋葬后,过若干年,挖开墓穴,捡起白骨,由儿孙带体温的内衣将白骨包起,放入预先准备的陶制“金瓮”,然后再重新下葬至风水宝地。
墓群南方雨水充足,野外杂草多生,墓地经过劈草、铲皮,再简单整理,算是整洁许多,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祭祀程序:摆上诸多祭品,点上蜡烛线香,烧纸钱的同时再与祖先聊上几句,最后放上一串鞭炮,整个祭祀过程就算是完成了。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小编向来支持文明祭扫,所以每完成一处祭扫,都会把垃圾搜集带走,再等烛火熄灭,毕竟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嘛。看过客家人扫墓,是否感觉很奇特呢,小编想说的是:累但是内心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