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瞳易经详解系列内容第篇。
接着的内容,来看升卦的爻辞。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升卦的局面上来就很好,一般来说,初爻都不怎么建议动的,这里有点“反常”。因为情况不同,从升卦的卦象上很容易了解,地风升——风在地上吹,处在风口,别人都动起来了,你不动,在等什么呢?等待只会错失良机。
跟升卦初爻类似的还有益卦初爻,益卦上来也是一片大好形势,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益卦可以“为大作”是因为前面损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升卦也是如此,在姤萃两卦积累下来的势,到升卦如果不用,就消了。
“允”,是允许和公允的意思。“允升”,是说大家都可以升起来,机会每个人都有,就看能不能抓得住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好多次这样的机会,比如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的诞生、中国的改革开放、曾经房地产的疯狂,等等。这是以点带面的发展机遇、是牛市来了,当然“大吉”。
如果从把握机遇的角度来把人归类,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引领时代的人,这类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机遇还没有到来之前,他提前已经有预判和感知、并有所行动了,当机遇到来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他前面的动作每一步都是对的。第二类是紧跟大势的人,这类人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是他很敏锐,能及时发现、并紧跟时代的脉搏,升卦是这一类。第三类是离时代越来越远的人,这类人变化来了他看不见,或者后知后觉,第三类人占大多数。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这个地方的“上”不是指六四,是指九二,初六和六四虽然不相应,但他跟九二是阴承阳柔承刚的关系。初六推动九二,九二反应给六五,整个升的全局,自下而上带起来了,就叫“上合志也”。
初爻爻变是泰卦,初六的积极行动,一方面带动了民间活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注意把根基做实。
九二:孚乃利用禴[yuè],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卦九二爻跟萃卦六二爻的爻辞几乎是一样的。“孚”是诚,“乃”当连词或副词用,“孚乃利”,是心诚则利,“禴”是薄祭。“孚乃利用禴”,意思是用薄祭也可以表达心意,心诚就行。
卦辞的“用见大人”指的就是九二爻。初爻想往上升,必须得经过九二,“孚乃利用禴”是形容九二的品性同时也是对九二的告诫,下面想从九二这过,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大人”,不应该设障碍,实在不行,象征性地接受“用禴”的这种心意表达就可以了,这样双方才能“无咎”。
同时,九二是阳爻,六五是阴爻,以这一组关系来说,阳从阴、刚事柔,看起来好像是“非常道”的,不要这么想。在升卦的势里,“孚”是最好和最高明的上升的依仗。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内发的悦叫“喜”,九二爻的“孚”是双关语,既指别人也指自己。“用禴之孚”对上对下对己,都“有喜”,最终就能达到《彖传》讲的“有庆”——皆大欢喜的局面。
九二爻变是谦卦。谦卦六二“鸣谦,贞吉”,贤民传于远近,世人皆赞其德。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虚邑”是个专词。在中国古代,上对下的封赏有虚封和实封的区别,实封是实实在在的,虚封是授空爵或虚邑。秦国的发迹就是从“升虚邑”开始的。公元前年,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秦襄公引兵救周,之后周平王东迁,襄公派兵护送,东迁后,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了襄公。在当时,岐山以西是犬戎的势力范围。明白什么意思了吧?周平王把一块自己控制不了的地方赏给了秦襄公,名义上是赏赐,实际是让他自生自灭。秦人能压下犬戎固然好,相当于替周拱卫了西陲,压不下,周朝也没什么损失,这块地方本来就是他控制不了的区域。秦人很争气,靠着一块虚邑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了全国,这是个很正的“升虚邑”的例子。
小象讲“无所疑”,是不必怀疑的意思,他就是有像类似周平王那样的双重目的,就看自己能不能升起来了。九三爻没有讲是吉还是凶,爻辞里凡是不谈吉凶的,都是吉凶未定的意思。祸兮福兮,存乎其人。这点也比较好理解。比如公司委派你到一个地方组建分公司,任分公司CEO,自负盈亏,这也叫“升虚邑”。去还是不去?这个虚邑能不能给它做实?看个人。
以上是九三爻的第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我也摆出来,供大家参考。
“虚”通墟,指曾经有人住过但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邑”指国,在《尚书·汤誓》里就用“夏邑”来代指夏国的国都。“升”指登上或者建设,比如同人卦九三爻的“升其高陵”,就是把土山垒高的意思。连起来,“升虚邑”是说,登上废墟在这里建国。九三阳居阳位,勇猛刚进,那个向上冲的能力是很强的。“升虚邑”的结果怎么样?无论哪种解释下都是未知的。第一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的差别在于前者被动,后者主动。“无所疑”的意思是说,既然要“升虚邑”,就把各方各面需要准备的都准备好,不要有疑惑,干就完了。
九三爻变是师卦,《易经》是不唱高调的,该用兵就用兵,但一旦用兵,吉凶难料,我想,这也是爻辞不谈吉凶的原因之一。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升卦六四爻跟随卦上六爻很像,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西山就是岐山,有点差别的是“王”,随卦的王指周太王,升卦的王指的是周文王或周武王,这个不是很重要,可以忽略。
“王用亨于西山”,“亨”和“享”两个字是通用的,“享”是祭祀,“亨”是亨通。周王在岐山祭祀,吉并且无咎,这是爻辞字面的含义。岐山是周朝的龙兴之地,周太王迁到这个地方,太王是文王的爷爷,经过祖孙三代的经营,到武王时期达到鼎盛——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亨和享,是双关语,古人信奉“至诚如神”,祭祀的时候用祭品做媒介,以诚心为依托,就可以达到沟通天地鬼神以及祖先的目的。干嘛要沟通天地鬼神和祖先呢?这是向神灵表示恭顺,以期神灵的护佑和加持。
古人认为君权由上天所赐,简称“君权神授”,所以最高统治者叫做天子,他是代天行道的概念,没有人会狂到不敬天,像“人定胜天”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没有的。这个认知,古时的世界各国高度统一。现在我们也不怎么讲人定胜天了,讲“大富由天,小富在勤”,这是社会的进步。
六四爻讲的是励精图治韬光养晦的智慧。正是因为有一代代人的用心经营,最终才得以积小成大,这才是“吉无咎”的真正原因,不是说临时祭个祖拜个佛就能获吉的。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服事的那种诚,就叫顺,顺指无二心。问题来了,武王伐纣是顺吗,还是逆?这个问题,在《孟子》里有回答。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吗?孟子答:有记载。问:臣子犯上弑君,这样可以?答:破坏仁的人叫贼,破坏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一个独夫(纣王),没听说过什么臣弑君。
“顺事”是有前提的,周的历代先祖都是顺,到文王武王这,外部情况发生了变化,面对纣王这个独夫,逆才是顺。“顺事”是强调对趋势的掌握,有“王用亨于岐山”的基础,还有“顺事”的能力,爻一变就是恒卦,享国祚八百多年。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贞吉”是贞则吉的意思。强调“贞”往往意味着不贞的风险很高,六五是君位,对为君者来说,是很容易不贞的,因为缺少监管。“升阶”是循序渐进地升,就像爬阶梯一样,脚踏实地一阶阶往上,加上有“贞”的基础,才可以“大得志”——得偿所愿。到这一步,人生已经功德圆满。
升卦“南征吉”的局面,到六五已经达成,这时候应该采用守势,适可而止。对六五来说,守贞和用柔是最重要的,不要柔变刚阴变阳,那样就成井卦了,井卦是陷入困局后的谋求转型,还得重新来一遍。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冥”这个字可不是什么好词。豫卦上六爻“冥豫”,跟这里很像。“冥”是顽固不化且不改,同时还有昏暗、糊涂、愚昧等意思。升卦升到六五已经到顶点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不知道止,昏昏然看不清形势还想再进一步,就叫“冥升”。
“利于不息之贞”,这句话有些不好理解,“冥升”怎么还有利呢?得拆开来看。“消息”,是《易经》里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阳去阴来叫“消”,阴去阳来叫“息”,也可以说,阴去阳来叫“消”,阳去阴来叫“息”,看站在哪个角度来理解。“消息”,是指乾卦所代表的阳能和坤卦所代表的阴能彼此消涨的变化过程。“不息”,是乾卦“自强不息”的概念。“利于不息”,是说升的泡沫快要碎了,平常引以为傲的资本、资源、关系,在这时候都不管用,得自强才有可能脱困。“不息之贞”,是说不要去想着升不升的问题了,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活下来,不要被灭了,这才是最大的贞。
小象没讲什么特别东西:“冥升在上,消不富也。”由萃到升,财富地位资源一直在增加,是上坡路,升到顶点要走下坡路了,就叫“消不富”。
有太多在高位跌下去从此一蹶不振的人,也有掉下去再爬起来的,后者是上六爻的正面应用,真正的强者都是在一次次败局中崛起的。上六爻变是蛊卦,蛊卦是对内的痛改前非,把问题都处理干净重新出发,之后就是(再度)君临天下的临卦。
升卦先分析到这,是困卦。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