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也算是到了春节尾声。
不由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呀!
可不是吗,不知不觉已然结婚十二年了!
今年是我第一次回老公家过年。
用一位外地媳妇的视角给大家说说老公老家过春节的一些风俗。
时间匆忙走马观花难免挂一漏万。
年前,老家的新房终于装修完毕。
虽然新房建成了好几年,之前也局部装修,但是一直没有完全搞好。
今年二哥提前抽时间回去,亲力亲为,终于算是具备了入住条件了。
公公高兴得合不拢嘴。
用二哥的话来说便是:现在扫地都勤快了很多,一天都得扫好几趟。
老公是广西人,离我老家千里之外。
其实,我对广西并不怎么了解,一直觉得存在感不高。
唯一的感觉就是响应“人多力量大”的号召,觉得很多家庭都有几个小孩。
一个两个太少,三个四个算正常,五个六个算刚好,七个八个是最佳。
之所以一直没有回老公家过年,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主要是我婆婆早些年因病离世,而公公跟着二哥一直在东莞生活。
家里没有重建之前的房子由于没有人居住,也慢慢荒旧。
重建之后又没有马上装修完整,导致回去诸多不便。
还有,我们小孩幼儿园前都是我妈妈(孩子外婆)帮带的,因为我爸妈在老家也有自己的事情,也不能过来跟我们一起住,所以我们只能将孩子放回我老家。
为了和孩子多相处几天,我们每年春节都是回我家。
大的刚准备上小学,小的又生下来了,所以还是继续回外婆家。
另外,期间有几年也在东莞过年,毕竟公公一直在东莞,其他兄弟们也大多是在东莞发展,没有回家。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结婚以来都没有回老公家过年的事实。
这也是老公一直吐槽的事情,说他同学不清楚状况的还一直在问:为什么那么多年都不回家过年,是不是嫁出去的仔?
老公也是一笑置之。
今年,家里房子终于装修好了,老公也想回去住几天,热闹热闹。
老公说:我老家正在搞开发,工业园附近的民房很多租出去了,连我家斜对面人家都来问了呢,我们得回去看看。
小孩也没有回过老家。
别人问是哪里人都拿捏不准,写作文也不知道家里有什么风俗?有什么特产?
所以小孩也是想回去看看自己的老家是怎么样。
他老家附近在开发是不假,确实是有个比较大的锂电相关项目,投资几千亿,就在他们村附近两三公里的地方。
当我满怀期待地回去后,发现他们家是七拐八弯才能到的一个地方,村子里房子不多,零零落落的。
有些房子是干脆荒弃掉,重新到相对繁华的街道买了地皮重新建房。
据说几年前,公路旁边交通比较好的地皮一幅地是几万就可以买,现在已经长到几十万,还不一定买得到了。
老公堂弟家就是提前在外面买了地皮,建起了房子。
且堂弟媳家因工业园建设,要征用他们家,成了拆迁户,政府会赔偿大概多万。
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出入口离老公家也就5公里这样,镇内第三条高速已经在施工,明年底就可以通车了。
这些都让我近距离感受到,原来老公老家周边真的在开发了。
我们初一早上,吃了早餐收拾行李,大约上午十点多钟就出发了。
当时老公说不堵车的情况下五个半小时就可以到,我觉得这样还算挺近的。
谁知道途经广州时遇到大雨,车流较大,车速较慢,我们是下午五点多才到家的。
到了之后,公公、二哥和嫂子热情接待,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因为宅基地不够,兄弟一起建的房子,所以也是按城里的厅式房设计建造的。
二哥二嫂家已经入了伙,而我们家没打算经常住,只买了一点必备的家私,不具备入伙的条件的。
所以,回来的这几天就都在二哥家吃饭了。
拜祖公
我们到家后,嫂子做的菜很丰盛也很好吃,两个小孩也吃得津津有味,心满意足。
吃完饭,我们将东西搬到家里,因为下雨,天也黑得很快,我们便早早洗澡,睡觉了。
其实,可能是换床的缘故。
加上村里面晚上太热闹了,有狗吠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我感觉一直都没有睡沉。
刚睡一会儿,早晨,好像还听到鸡鸣的声音。
一早,公公便在楼下喊,需要去拜祖公祠。
我艰难地睁开眼,看了看蒙蒙亮的窗外,才6点钟,这么早的?
我喊小孩也起了床,匆匆穿好衣服,但就这十分钟,也被催促了两次。
我们匆匆赶到的时候,看到祖公祠已经站满了人,且鸡鸭鹅、猪肉、米饭等祭品摆满了桌子。
鞭炮放完,烟雾缭绕,我们恭恭敬敬地拜完祖公祠。
邻居看到我们很久没有回来过年,也会互相寒暄,了解了解情况。
可是我和孩子都听不懂家乡话,只能用普通话向大家问新年好。
而后便收拾好摆在祭祀台上的食物,我们便回家了。
听老公说,过年逢初一、初二、初五早上都需要拜祖公祠,以求先人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顺顺利利,平安健康。
有些人会抢先去拜,以便讨个好彩头。
但是更多的是随大流,一起拜。
也有些比较晚,“有心不怕晚”。
我才知道,嫂子从四点多就起床杀鸡做饭做相关的准备工作了。
她还说一家邻居,一两点就起来做准备工作。
这可能也是一个过年的习俗吧,就如广东这边抢“头柱香”一样。
我想,无论先后,祖公都会保佑的吧!
毕竟都是他们的子孙后代、毕竟大家都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
走亲戚
老家的年味很浓,走亲戚是绝对的一台大戏。
老公家的风俗是初一、初三是不走亲戚的,也不知道是几时流传下来的习惯。
这样一算,过年能走亲戚的时间就没有几天了,一般比较集中在初二、初四这两天。
不像我老家那边,从年前走到年后,没有任何忌讳。
初二那天,家里是相当热闹的,前后来了五拨亲友,在家摆了三桌流水席,但还是不够坐。
主要就是新家入伙,来走动走动,热闹热闹。
而走亲戚必带的物品是蒜苗,预示着一年都有打算。
而主家又将客人送来的物品挑出几样然后换上几样,再让客人带回,当然回礼的必备物品也是蒜苗。
所以,过年的蒜苗是消耗很快的。
而春节走亲戚,红包是少不了的。
还好,老家红包主要是利是,意思意思就好,一般左邻右舍串门的小孩,20,50的都可以,亲戚小孩的话就或者多点。
基本上大人是要给小孩、老人发红包的。
然后你给我小孩、老人红包,我又给你小孩、老人红包。
都是红包满天飞的状态。
最快乐的是孩子和老人了,都可以收红包。
红包越多,便意味着越红火。
放鞭炮
老公老家放烟花炮竹的场合很多,年夜是放得比较多的。
并且老家没有限制燃放烟花炮竹,所以老家这边烟花炮竹生意还是比较红火的。
二哥多年没有在老家过年,并且是新房入住,所以年前就买好了几千的烟花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特别是跨年时刻。
便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不服谁,看谁家鞭炮放得响,放得久,放得多,便代表谁家的实力雄厚。
并且,初一、初二都不能扫地的,扫地会将财富给扫走了,到初三开始才能扫地。
这时候开始一拨对比,看谁家的炸过的鞭炮烟花最多,谁便在这场比赛中获胜。
有个邻居还专门到家里来看,先看看门口堆放炸过的鞭炮纸多不多。
然后看外面台阶上堆放的烟花盒子够不够多,明里暗里地比着。
这感情不是烧的钱,而是摆在台面上的面子。
用震耳欲聋的声响驱赶“年兽”,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
我们初四去了湛江姐姐家,然后就顺道回东莞了。
短短几天,我感受到了广西人民的热情和豪爽,还有年味十足的乡村气息。
大家老家的过年习俗有和这一样的吗?欢迎一起讨论。
同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