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有哪些讲究

祭灶是一项民间习俗,起源甚早,流传广泛,每年农历12月23日为祭灶节。祭灶节就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这项民间活动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配图

灶神,也称灶君、灶爷、灶王爷,灶王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等。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关于灶神的记载起源很早,在东汉就的史书《后汉书.阴识传》有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东观汉记.阴兴》记载:“阴氏世奉管仲之祀于邑,谓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积恩德,为神所飨,腊日晨炊于灶,神见,再拜受庆。时有黄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万,田至七百顷。后世子孙,常以腊日奉祠灶神以黄羊。”

配图

上面记载大体意思说的是:阴子方是个至孝又大慈悲大仁德的人,因此灶神显像让他看见了。阴子方非常欣喜再拜神恩,并以家中黄羊祭祀。自此后,阴子方的财富和田产都急速增殖,累积成了巨富,称百万富翁有过之而无不及。阴氏一家的后代三世子孙繁昌兴旺也都得了福荫。后来人因此形成在腊日以黄羊奉祀灶神的风俗。

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供品一般都少不了又甜又黏的食物,目的是祈望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配图

祭灶以前主要是男人的事情,现在大多有家庭主妇操办,现在祭灶通常祭品有糖果、水果、清水草、烧饼等,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要去天庭述职,所以要把灶王爷送上天,有民谣:“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在祭灶时,要诚信祷告,恭恭敬敬,焚香叩首,虔诚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好让灶神向玉皇大帝奏报一家人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万事如意。另外除夕晚上要把灶神接回了,一起过年,折就是所谓的“送灶”和“接灶”。

配图

由于各地祭灶供品各有不同,祭灶方式也有不同,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对这些细节,本文就不一一阐述。总之,祭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应该发扬,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文化精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8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