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聪颖的首席神刚一出世,就以强力胜超众神;在他英勇无畏的震慑力前,天地两界震颤,他就是因陀罗神。——《梨俱吠陀》
这是出自《梨俱吠陀》的诗篇,歌颂的就是天帝因陀罗。古印度的四大吠陀,直到后期婆罗门教转化为印度教后,仍旧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其中以《梨俱吠陀》的年代最早。在四大吠陀中,如今的印度教三相神并没有太高的地位,反而是作为自然象征的雷电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受到崇拜。在印度教中,吠陀诸神因陀罗、伐楼那、阎摩和俱比罗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守护神。
作为吠陀时期的最伟大的神之一,因陀罗在后期却逐渐沦为了一个搞笑的小丑类的神祇。被仙人诅咒打哭跪地求饶;被阿修罗打败去三相神处求饶,让人渐渐忘记了他曾是一个杀死魔王的大神。
人们向因陀罗奉上的祭品是苏摩,是一种令人迷醉的酒,但是这种酒在一开始让人力量变得强大,可是不能够无限饮用,它让神王因陀罗渐渐地失去了力量。在神话传说中,失去了力量的因陀罗自然是无法再与修罗斗争,只能够求助于湿婆、毗湿奴,渐渐地因陀罗便丧失了他的地位。
因陀罗常见的形象是手持金刚杵,骑着白象(传说中搅乳海产生的)。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武士,作为神王,必然有其功绩,他率领着天神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阿修罗,成为三界之主。
夺回奶牛是因陀罗的功绩之一,牛在印度教的信仰中是极为神圣的,提供印度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同样也被印度人崇拜。阿修罗从天神那里偷走了奶牛,因陀罗得知消息后,立马就派出了神狗前去质问,神狗被阿修罗迷惑,并没有带回奶牛。愤怒的因陀罗立马就带领着仙人找到了山洞,劈开了坚硬的岩石,找回了奶牛。
只不过,作为神王的因陀罗,最伟大的功绩是杀死恶魔弗栗多。弗栗多是一条恶龙,在他的城堡中关押着很多的“云牛“,这些“云牛“本来是给大地降落雨水的,可是被恶魔给抢走了,久而久之,大地就陷入了干旱。因陀罗作为雷电之神,自然是给大地带来降水的。他决定挺身而出,披着战甲,登上了战车,前往对付弗栗多,解救了“云牛“。在《梨俱吠陀》中,还有这样的诗句歌颂因陀罗:
我现在欲赞颂因陀罗的功绩,金刚杵的具有者最先付出诸实现的为;他击杀巨龙,他为河流打开了通道,他将山峦那坚实的腰部劈开。
只不过,在后期的神话中,又衍生了一个新的版本:在圆满时代,诸神与檀那婆开展了一场战斗。檀那婆之首就是弗栗多,天神们无法取胜,最终只能去拜见梵天,而梵天则是指示众神去见陀提遮仙人,因为只有仙人的骨头做出的金刚杵才能够杀死弗栗多。后来,拿到了金刚杵的因陀罗立马威风凛凛,干掉了弗栗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檀那婆们实在太厉害,天神们四处逃窜,就连因陀罗也失去了勇气。他被弗栗多一声大吼吓破了胆子,东奔西跑。只不过他的运气好,金刚杵滑落,恰好砸死了弗栗多。在这个版本中,因陀罗已经变成了不堪一击的脓包。
前面说了,众人献祭给因陀罗的是苏摩酒,因陀罗本身就是一个酒鬼,以痛饮苏摩酒为名。但是酒喝多了容易误事,伟大的神王因陀罗在醉酒后,被美色所觊觎,做出了玷污仙人妻子的事情。要知道在印度神话中,除了天神、阿修罗,还有一种名为“仙人”的神奇存在,他们怼天怼地,愤怒起来连三相神都敢诅咒,更别说是因陀罗了。恰好,因陀罗得罪的是脾气最为暴烈的乔达摩仙人,他诅咒因陀罗,身上长满约尼(女性生殖器),故而因陀罗有个“千眼者”的称谓,这可不是一个夸赞的词。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因陀罗的地位不断地下滑,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莱维·斯特劳斯说过:“当一个神话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不断传播,最后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很衰弱时,神话就完全发生了变化。”早期吠陀时期再到后来的印度教时期,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吠陀诸神都是超自然的象征,他们需要祭祀,祭祀仪式在吠陀的宗教实践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瞌睡后来慢慢改变了,仪式被宗教哲学取代,而“吠陀”的多神论也被一神和泛神论取代。自然神的崇高地位也渐渐被三相神给取代。
《业果神娑尼》中的因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