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宋国,小国宋国凭什么可以对抗强

白癜风医院南京哪家好 http://pf.39.net/xwdt/191016/7540336.html

春秋时期,儒家的仁政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防御型的,为的是应对侵略,以周太王为代表;二是进取型的,为的是一统天下,以商汤王为代表。具体怎么做,这一篇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防御型仁政

在防御型方案里,外边有坏人了,要抢我们的土地、财富和人民了,怎么办呢?好办,统治者本着仁爱之心,不忍心为着这些事让人民上战场,就像慈爱的母亲不忍心把儿子送上战场一样,无论战争有多么正义。所以呢,统治者主动退位,把土地、财富、人民通通让给侵略者,反正大家被谁统治都是被统治嘛。

也许新来的统治者很坏,但如果想把他拒之门外,就只能刀兵相见,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现任统治者一想:算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让大家被坏人统治总比打仗死人好,自己打包走人就是了。

就这样,随着统治者的打包走人,人们忽然有了选择的权利:到底是原地不动,迎接新的统治者呢,还是同样打包走人,追随原先的统治者呢?在地广人稀的时代,人只要想走,有的地方可以走。周族先祖就是这么做的,大家一起打包走人,追随在仁爱的周太王身边,这才有了后来的蓬勃发展,直到改朝换代,一统天下。

孟子给滕文公出过这个主意,也不知道滕文公听进去没有,反正滕国后来非但没有一统天下,反而被宋国灭了。

进取型仁政

进取型方案,孟子给出的典范是商朝开国明君商汤王。当初商族还只是一个小部落,地界挨着葛国。葛国首领葛伯不是好人,蔑视礼法,对鬼神很不尊敬。商汤看不下去了,派人去问葛伯:“你怎么不祭祀鬼神呢?”

葛伯回答说:“我这不是没有牛羊做祭品嘛。”

商汤于是把自家的牛羊送给葛伯,没想到葛伯杀牛宰羊,自己吃了。

商汤又派人去问:“给你牛羊了,你怎么还不祭祀鬼神呢?”

葛伯回答说:“单有牛羊怎么行呢,还得有粮食配成套才能祭祀嘛。我没粮食,配不成套。”

商汤于是安排劳务输出,让本国的壮劳力去给葛国种地,又安排老弱的人给种地的人送饭。没想到葛伯非但不领情,还带着本国百姓去抢饭吃,甚至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子,抢走了他的饭。商汤为着这个小孩子的缘故,对葛国宣战了。天下舆论一边倒地支持商汤,都说商汤发动战争,并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为了给老百姓报仇。

于是,商汤的赫赫武功从征伐葛国开始,出征11次,打遍天下无敌手。全世界的人都盼着商汤的军队赶紧来侵略自己的祖国,那种心情,就像在干旱的季节里盼着下雨一样。

前有商汤王的榜样,后有周武王的榜样,他们的军队无论开到哪里,都像一场及时雨。虽说是打仗,但一点都没有兵荒马乱的感觉——当地的买卖正常进行,当地的农民照常耕田,只有暴君遭到了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所以老百姓都会箪食壶浆,迎接商汤的军队。

正义之师

孟子这番话里很是出了一些名言,诸如“无敌于天下”,听上去很老土,其实这是孟子的原话;还有“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说的是就连世界边缘的蛮族也都盼着商汤赶紧过来解放自己,心情就像今天住在老房子里的土著盼着拆迁一样,天天在心里念叨:怎么拆到远处的小区去了,什么时候才能拆到我家这边啊?

再比如“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还有“诛其君,弔(diào)其民”,就是弔民伐罪的意思,只针对元凶首恶,不搞扩大化,对被占领区的老百姓关怀体贴。还有“如时雨降”,《水浒传》里宋江绰号“及时雨”就是这么来的。还有“救民于水火之中”,这也是孟子的原话。

以上所有名言,每一句都体现出王者之师的一项特征,所以,要判断一支军队到底是王者之师还是不义之师,拿这些特征衡量一下也就是了。

没人在意葛伯的想法:哎呀,我只是没给我家的鬼神上供而已嘛,关你商汤什么事?就算关你的事,但哪至于全天下都归了你呢?其他统治者大概也想不通:你商汤看不惯葛伯也就罢了,你灭了他,给那个小孩子报仇,我们也不说啥,但我们招你惹你了?

但不管大家怎么想,反正商汤就这么一不做,二不休了。貌似真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不能眼睁睁看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国人被暴政欺负。

这背后的道理是,无论是吞并、侵占,还是惩罚性地攻击,在儒家标准里并不天然就是不正义的,民心向背才是决定正义与非正义的核心指标。至于秦汉以后的统治者们,不管是真仁真义还是假仁假义,但凡发动战争,孟子列举的那些特征基本都会成为标配。

所谓标配,一是战争口号要这么喊,先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二是攻城略地之后要做相应的安排,尤其是当地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占领军的戏码。直到20世纪日本侵华,日本侵略军也还是这个套路。

当我们看多了这些历史,就特别容易理解《庄子》的深刻洞察。庄子常常感慨儒家的仁义礼乐,圣人用的少,强盗用的多,善本身以及行善的工具反而沦为作恶的武器。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抛弃仁义礼乐算了。

宋国的结局

现在让我们回到万章向老师孟子提出的时政问题:“宋国是个小国,现在在搞仁政,但齐、楚两个大国看不惯它,出兵打它,这可怎生是好呢?”

既然有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的榜样,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难回答了。孟子说道:“不施行仁政也就罢了,而一旦施行仁政的话,天下人全都翘首以盼,盼着及时雨赶紧落到自己头上,齐国和楚国就算再怎么强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把孟子的意见推演一步的话,我们就会相信,如果齐国和楚国大军压境,要把宋国灭掉,但军心一定不稳。毕竟军人也是人,就算再怎么把服从命令当成天职,毕竟也抹煞不掉人性,所以,他们非但不会伤害宋王偃,反而很有可能掉转枪口,帮着宋王偃灭掉自己国家里的暴君和大大小小的坏蛋。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的大军不正是这样倒戈的吗?

当然,也有记载说武王伐纣的战争打得相当惨烈,但孟子不信,这才给我们留下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这里所谓的“书”,指的是周朝初年以及更早时代的历史文献,后来汇编成册,统称《尚书》。

孟子的这些话,给后世的儒家学者制造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因为宋王偃非但没能一统天下,反而真被周边大国给灭掉了。难道仁政不管用,只是一张画饼不成?但如果仁政真不管用的话,那不是意味着儒家的全部学说都一钱不值了吗?

这太打击人了,毕竟儒家把人性看成善的,把亲情看成好的,把良善、和睦的政治秩序看成可求并且可以实现的。一切内容都是那么美好,而既然是美的,是善的,那就一定应该是真的。

总结

如果真、善、美真的这么三位一体,难道宋国被灭这件事反而是假的吗?真难办啊,仁政是真的,历史事实也不是假的,怎么才能把话说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1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