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用什么感动神明

祭祀拜神在我国是个古老的习俗。传说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如此的丰功伟绩理当受到香火供奉。到了尧舜时代,按照《尚书》的记载,帝王即位要到祖庙祭拜,表示从神明那里接受了统治万民的权力,然后才能登上大位。

帝王拜神在民间起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百官以及百姓也开始拜神以冀趋吉避凶,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习俗。这种文化习俗在形式上终结于封建社会,但是在思想层面上却逐渐脱去神秘色彩,加上了浓郁的人文特色。当人们来到天子脚下——北京,登上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的天坛,感受更多的是庄严肃穆的崇敬之情,而不是神神鬼鬼的迷信氛围。

即便是在无神论成为共识的今天,“举头三尺有神明”仍然有着无比威严的警示作用。人们还是觉得求神拜佛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趋吉避凶的方式。可是站在神像前,看着跪拜的人们,我常常会想拜神拜的究竟是什么?人们又用什么来感动神明,获得福祉?

《尚书》中有篇文章叫《君陈》,这是西周初期成王分封周公之子君陈为宗周之君的文诰,文诰中有句话说得非常深刻:“至德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就是天下大治的时候,君王祭祀的馨香感动了神明,不过要注意这香气并不是祭祀的肉食散发出来的,而是从人的明德散发出来的。

这就很清楚了,周人认为祭祀神明,最好的祭品是美好的德行,而不是丰盛的食物,这和后世佛家所说的心香一瓣是一样的道理。高高在上的神明不会因为谁的祭品更加鲜美就偏袒谁,谁的祭品寒酸就降灾祸给谁,而是考察祭祀之人的品行,依据德行予以赏罚。唯有如此,神明才称得上神,才称得上明。

其实睿智的人早就明白,神明是一种信仰,并不能对人产生实质的帮助,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自己心存善念,就是自己保佑自己,加上鬼神观念的投射,就是神明在保佑自己;自己心存恶念,就是自己害自己,自作孽不可活,更何况神明又怎么会保佑一个恶人去祸害世人呢?

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有“惟德动天,无远弗届”的话语,也是说只有仁厚的德行能感动上天,道德的感召力再远都能到达,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那么这是迷信吗?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迷信鬼神,早就天下太平了。以神的名义推行人的道德,这就是神道设教的意义。

现实中我们看许多人去拜神,有的是一束檀香外加三瓜两枣,神案上一供,开始许愿,既要保平安,又要发大财,还要事事称心万事如意。试想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除了不会说话不会动的神明,还有谁愿意做?还有的人祭品准备得很隆重,一切讲究而庄重,可是求的还是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高官厚禄滚滚财富,所以当下时代的神明唯有财神最受欢迎。如果这样的方式就能获得神明的欢心,这样的神明不是傻子就是个财迷。如此可真是以小人之心度“神明”之腹了。

古人说“圣人以神道设教”,圣人拜神吗?当然拜,周成王恭敬拜神的那一刻,想的是以自己的德行感动神明,求的是周朝永固造福万民。孔子虽说了“敬鬼神而远之”的话,可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庄严郑重,不正是种不言之教吗?

尚书(国学典藏)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8.6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1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