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说:第期。今天,继续为大家更新《山海经》说。前两期内容的链接,见文章底部。
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地方,有“其祠之礼”的说法。到底这个”其祠之礼“讲的是什么?礼的是什么?却没有人知道。很多人说,是敬奉他们的神。但是具体是什么神呢?或者是谁在敬奉他们的神呢?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在上期,曾经说到过在上一期文明中,普度众生的是迦叶佛。迦叶佛所创造的宗教,就是现在普遍被人们认识到的婆罗门教。有人说,婆罗门教是从吠陀教中脱胎演变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
吠陀教的历史,的确远超婆罗门教。但是两个宗教的信奉,有根本的区别。到了婆罗门时代,吠陀教已经走向没落。就如同佛教出现后,婆罗门教也走向没落一样。但是在婆罗门教的兴盛时期,远非现在的佛教繁荣,能与之相比。当然这个不涉及到这篇文章到主旨,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祭祀相关。
这个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都有神崇拜。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也有各种神仙崇拜。有人说,这来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畏惧,以及来源于人们的精神信仰。其实,这个世上所有的崇拜,都有它的来源。其中包括《山海经》中的“其祠之礼”。
在《山海经》很多地方都有“其祠之礼”。在《南山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yì),糈(xǜ)用稷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们所信奉的)神都是羊身人面,祭祀神时,要用到美玉,祭祀完毕将玉埋于地下。祭祀时还要用到那个时候人们所吃的稷米等等。
在这里,所出现的神,是“羊身人面”。我们查阅婆罗门教的资料时,发现里面的画像,就有各种神的造像。其中,有象面人身,狮面人身,牛面人身,马面人身等等各种神像。这些迥异于人的各种神,在他们看来,却出奇的自然。
也就是说,早期婆罗门教所信奉的神,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出奇的雷同。
关于另外一方面的记载,则更是出奇的相似,简直与婆罗门教所信奉的一模一样。在《中山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在这里,提到了神有两个头。祭祀他的办法,是用一只雄鸡,在祭祀时不要杀掉。
在婆罗门的许多造像中,有双头的、三头的、四头的、五头的神像。看起来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
很多人说,《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上古婆罗门教所遗留下来的。古代的婆罗门教徒,在迁徙到印度时,将这一切,都带了过去而已。只是,随着婆罗门教不断地发展演变,早期的“禳而勿杀”,变成了直接的献祭。献祭品并不仅仅限于“雄鸡”,还包括牛、羊、狗等一些大的牲畜。
如果仅仅只是这两个例子还不足以让你信服,那么,我们不妨翻开《山海经》,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祭祀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多或少,都藏着婆罗门教的“影子”。还有许多,只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如果只是一个地方出现祭祀,可以称之为是偶然,那么的多地方都记载有祭祀,并且都能与婆罗门教的祭祀方法,以及所献祭的神联系上,那么,如果说《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东西,与婆罗门教没有关系,恐怕也很难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