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时间,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说是:“青春有几年?疫情已三年”。
其实,受影响的何止是青春,包括没得返乡吊唁亲人,“网上祭奠”也是第三个年头了。
于是闲来无事,想跟大家聊聊死亡与祭奠。
首先,说说网上祭奠这件事吧。
网上祭奠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近些年来,尤其清明节前后,总有人跳出来为“网上祭奠”吼两嗓子,但也就“雷声大雨点小”,没有掀起什么水花来。
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清明祭奠扫墓,是一个传统且严肃的日子。
从忙碌着准备酒菜果品等祭奠用品,清明的仪式感就已经开始了,再到墓地上供、烧香祷祝、跟祖先隔空唠嗑、铲铲杂草,一直忙碌到最后一步焚烧祭品,这才算走完一个完整的清明祭扫过程。
所以在他们眼中,网上祭奠只是空有其形,而没有灵魂的一种拙劣模仿,所谓的网上祭奠,不过就是动动鼠标,点几根虚拟蜡烛,点几支虚拟神香...做做样子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网上祭奠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今年就不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它不仅让我们天天都在见证历史,同时也在改变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历史性习惯,比如对网上祭奠的“被迫接受”,就是典型的例子。
额外值得提醒的是,全国多地都有出台相关规定,叫停现场祭扫,倡导网上祭扫,代祭扫,而那些允许现场祭扫的地区,也需要提前进行预约,严控扫墓人数。
马云曾曰:“对于互联网新兴事物,都会经历过一个“看不起”,“看不懂”的过程”。
如果马云没有骗我们的话,那么距离“网上祭奠”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
正因为如此,笔者完全理解接受,现阶段那些关于“网上祭奠”的抵触和抗拒,举个例子,在宗教色彩浓烈的潮汕地区,有许多在外打拼的潮人,他们在一听说清明可能封山的消息后,纷纷放下生意提前回乡祭山了。
可见,要打破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是需要非常长时间意识形态建设的。
回到大部分人的疑惑,网上祭奠是否真的“空有其形,而无其神”?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思考另一个更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祭扫祭扫,我们到底是在扫什么?
首先,需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祭扫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去看望已故的亲人,但这对于逝者来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所以祭扫的真正意义,还在于生者,在于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
也许是家族血脉继承的责任,也许是家风家德传承的使命,也许仅仅只是一份缅怀追思,一份对至亲至爱的难以忘怀。
佛家有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字面上意思是说,你有心,法就生;你没有心,法就不生;
通俗易懂来话,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清明祭扫讲究一个“诚心正意”,那些鲜花水果、金银纸钱只是外物依附,重要的是要有心意在其中,如果没有,那供奉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回过头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大部分人抵触的“网上祭奠”,只是抵触了外物形式这种表象。
而这些表象在我看来,真实的祭品跟虚拟的祭品,真实的香烛纸钱跟虚拟的香烛纸钱,二者都只是一种被依附的外物,本质上没有区别,也没有高低之分。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剩下了,现实中的祭奠跟网络上的祭奠,哪一种更能带动我们的情绪?哪一种更能激发我们真情实感?
也许会让你感到意外,我的答案是:网上祭奠。
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我非常认可的一个观点,它说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记得他的那个人死了,至此不会有人知道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在这个角度解读,从某种意义程度上说,名人、伟人,他们是永生的。
在《奇葩说》上,黄执中曾说过一段非常震撼我的话,他说:“诗人是很浪漫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们记住了雄姿英发的公瑾周瑜,但他手下的百万雄兵呢,谈笑间灰飞烟灭,试问这一百万个人,谁没有人生起伏?谁没有波澜壮阔的阅历?谁没有自己的人生感悟?”
没错,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谁能否认我们独立又独特的存在呢?即使不能在人类长卷轴上留下恢弘篇章,难道就连一句尾注都不值得留下吗?
保留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保留一个人活在人世间的痕迹,只可惜在科技不发达的从前,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只有他们的人生才值得被记录,认真且仔细。
以前是没有办法,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真该感到庆幸,因为网络祭奠就是最好的办法。
正如他们的网站宣传语那样:“为逝去的亲友,在天堂安一个永恒的家”
永恒的家,永恒的记忆。
在各式各样的网络纪念馆,普通人也可以像名人伟人那样,创建一个独立的纪念馆,来储存逝者的一切电子化资料,他的视频,他的照片,甚至是朋友圈一条微不足道的文字,那条记录着他与她初次相遇时的心跳脉搏...
但话说回来,我唯一顾虑和担心的一点,是怕这些网站不长久,毕竟是私人企业的一项公司业务,说不定那天公司就倒闭了呢,那一天网站就关闭了呢,那这一切还不是化为如梦泡影。
所以,我强烈建议,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来主导,以国家的名义提供这么一方网络净土,用来永久存放和纪念,这些那些,每一个曾经生活在华夏神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
我们是脱落的龙鳞,但也曾抵御过尖刀利枪。
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向来忌谈死亡,所以我们才需要专门花一天的时间来追悼亡灵,但网上祭奠就不一样了,它打破了地域的桎梏,我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慎终追远”。
虽说“网上祭奠”刚刚起步,但只需几代人的累积,它只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意义,不妨试想一下,在未来的某个时空,一父亲对孩子说:
“在年,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新冠肺炎疫情,那时候你太爷爷是一名医生,他非常勇敢,逆行抗“疫”,深入一线,拯救了无数个濒临离析的家庭,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你要向你太爷爷学习”。
我们讨论死亡,是为了活的更有意义,去思考生命的真理,去思考生活的期盼,去思考该如何无悔的度过一生,才能最后坦然无惧的面对死亡。
我们讨论逝者,是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爱与希望,在面对生活难题时,他们就是我们的“身后身”,给我们提供“眼前路”前行过程中,那些勇气与力量。
未知生,焉知死,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