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飞来,又是一年清明时。
说起清明,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但就像英雄各有各的伟大之处,关于清明的诗词,也有很多,并且,蕴含其中的感情,不止是哀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另外两种表达方式。
(一)人生虽短,但守护美好的决心,可以很长很长。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的《东栏梨花》,这样感叹着。
今年的梨花,开过了,就再也见不到了,明年梨花还会开,但那时看见的,只怕不会是现在看见的这一朵了。
在漫漫的斗转星移里,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短暂的花开,哪怕以百年来算,也无法看尽每一年清明时的梨花。
说到这儿,讲一个故事,来强行扭转这个在悲观边缘试探的文章。
说,从前有一片沙漠,一个年轻人在烈日炎炎下,好不容易才走到一片绿洲。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正虔诚地播种着什么,并把珍贵的水源灌溉进去。
他问:“您种的东西,能活吗?”
老人坚定地回答:“这是椰枣,我种下去很多,总可以活一些。”
年轻人又问了:“椰枣生长需要很多年,您只怕等不到它结果喽!又何必白费力气?”
老人微笑着答道:“我种椰枣,是为了给以后的过路人吃。你瞧,我种了十年,已经快长成一大片啦!”
人的一生,确实可能等不到自己播种的东西结果,也看不到成千上万个清明。
但人的一生,可以把向往未来,守护美好的心情,不断地传递下去,让以后的人们,去看更迭的清明,夏至,秋分,立冬,去守护每一个美丽的愿望开花结果。
于是这种“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惆怅,也就淡了。
(二)贤愚千载知谁是:贤德与昏聩,永远不会被混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是黄庭坚的《清明》。
清明时节,热闹的是桃红柳绿,凄凉的荒野孤冢。春雷滚滚,惊醒了万物的冬眠,雨水滋润,草木柔嫩。
颈联讲述的是两个对比鲜明的典故,一是“齐人乞余骄妾妇”,另一个是“士甘焚死不公侯”。
“士甘焚死不公侯”,讲的是春秋时期介子推助晋文公成就大业之后,不慕功名利禄携母归隐,后来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仕,他抱树焚死,以此明志。
“齐人乞余骄妾妇”,则要从《孟子》说起。
《孟子》里面记录了一个讽刺意味极强的寓言故事,叫《齐人有一妻一妾》。
说,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每次出门,都会酒足饭饱后回来。妻子询问他和谁吃饭时,他总是骄傲地说,和他推杯换盏的,都是城里有名望的人,却不说出那些人到底是谁。
有一天,妻子悄悄跟他出去,发现丈夫来到了一处墓地,那里有几家人家正在祭拜祖先。等人们都离去了,妻子发现,丈夫正大口大口吃着坟前的祭品。
她哭着回到家里,向妾诉说丈夫不顾廉耻的行为,此时,丈夫也回来了,他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得意洋洋地摆着威风。
有不慕荣华富贵的贤德君子,也有不择手段利欲熏心的昏聩小人,但人生百年,终归一个土馒头。
于是,诗人在尾联感慨,不管是贤明还是愚昧,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还不是都淹没在了漫山遍野的荒草里啊。
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相信每一个守护美好的君子,都会被岁月记录下来。
每一个扶大厦于将倾的战士,都会被人们缅怀。
每一颗播撒着希望的心,都会如耀眼的太阳,照彻生命的长河。
我知道,人生很短,但守护美好的决心,会蔓生到每一个清明。
相信每一个清明,昏聩都会任荒草淹没,而行为世范的君子,都会被深情追忆。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