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源:故宫文化官方旗舰店,原文发布于年06月25日原文标题:快!扶朕去冰窖……
夏至一过,北京的气温就让人只想这样:
这样:
▲宋《槐荫消夏图》或这样:
▲明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局部)承认吧,这就是每天晚上回到家的你们了
幸好,现在有空调、冰箱可以在炎炎夏日为我们“续命”,但是在现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如何消夏?
抵抗炎热最直接的,当属冰。
实际上,北方地区夏日炎热,冬日寒冷,人们发现冬季储藏冰块,可以供夏季使用。
这一风习由来已久,多年前的《诗经》中,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早)献羔祭韭“的诗句,意思是周人在腊月采冰,正月往冰窖里存冰,二月用冰镇的羊羔肉和韭菜上供祭神。
至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则出现了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记载:“挫糟冻饮,酎清凉些。”也就是说,夏天将酿制好的米酒滤去酒糟,再冰镇引用,则清凉味甘,可以驱暑避热。
▲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局部)到了唐代,便有文献记载,市场上开始出现卖冰的商人。甚至在杜甫的诗作中,也出现了“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记载。不过那个时候的冰,价格还是很昂贵的,《云仙杂记》中记述道:“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清末北京夏日推独轮车的送冰者而明清时期,不仅是宫廷,民间用冰也已经相当普遍了。从清代诗人王渔洋的诗句“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中,可以知道当时北京的卖冰者以铜碗相碰的响声,来招揽顾客。而类似“冰镇酸梅汤”这样生津止渴的冷饮,也是当时极受欢迎的夏日饮品。
当然,用冰最多的,还属宫廷。
“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凉逾箑晡扇,色似玉壶凝。”这首乾隆皇帝御题诗《消夏十咏》中,赞叹的正是在室内用冰降温的情景。
大量的用冰需求,使得冰窖成为了宫中必不可少的服务措施。宫中的冰窖藏冰主要用于宫内各处的消暑降温、防止新鲜食物变质和冷藏各类祭祀大典的祭品。
▲紫禁城内冰窖林京摄各冰窖储藏的冰块,都是冬季从河、湖中开采的天然冰。为保障冰质的纯净,每年立冬后,要先清理河水,冬至后半个月才开始在紫禁城的护城河、御河、北海等处采冰。每块冰需要明净坚厚,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再运送至冰窖内存放,以备夏日使用。
要让这些冰块真正起到作用,还要靠赖于一种木质冰箱。这一器具在清代宫廷中已被普遍使用,当时被称作“冰桶”。这种冰箱的材质多采用高端木材,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科学合理,箱内一般以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以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
▲乾隆御制掐丝珐琅冰箱将冰块置于箱内,便可将瓜果、饮品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以便排水,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发冷气,以降低室内温度,达到“空调”的效果。
除了简易版的“冰箱”和“空调”,宫廷中还会采取多种自然消暑措施,例如宫殿的窗子是可以上半部分支起来、下半部分摘下通风的,各殿也会在屋檐前挂上竹帘,以起到遮阳的作用。
如果说在室内避暑还算有计可施的话,那么在酷热的室外活动就有诸多不便了。于是,清宫在举行某些活动时,内务府便会派人先在院子里用杉蒿搭起凉棚,上覆苇席,覆盖住整个院落,开辟出一片荫凉世界。
▲长春宫凉棚烫样不但如此,凉棚的顶部还会按建筑间数开出几处天窗,以利于光线的摄入。天窗上沿的两道卷帘,下层为卷箔,用以防尘,上层为油布,用以防雨,功能非常齐全。
据《宫女谈往录》记载,在这样的凉棚内,宝座、屏风等宫殿陈设应有尽有,每年从5月末到8月,慈禧太后日常起居都在凉棚内,只有在夜间才入殿就寝,可见其在夏日之舒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