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生活中在诗人笔下总是雄奇刚健,但是对于真正戍边的士卒来说,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在他们眼中,早已没有了“长河落日圆”的浪漫,汉简中记载的只言片语,就足以透露无尽的悲凉与心酸。
01边塞春秋
在大部分时间里,守边的汉卒是无事可干的。因为从目前汉简统计的匈奴入侵时间来看,他们逐水草而居,受季节影响甚为严重,从汉初到武帝末期,匈奴曾经大规模侵袭汉地二十三次。
其中冬季为六次,秋季为六次,春季为两次,夏季为九次。可见,匈奴对于汉地的大规模侵袭不论春夏秋冬。但是在夏、秋、冬三季中,匈奴在夏季的侵扰规模和范围较大,夏季则较小。
于是,在边塞的炎炎夏日,很多士卒会写这样写信给友人:
伟卿足下毋恙,叩头,闲者起居无它,甚善,贤独赐正臈□……□丞问起居燥湿,叩头。伟卿强饭厚自爱,慎春气,旦莫尽真不久,致自爱,为齐数丞问甬君成起居,言归……请,叩头,因为谢。骍北尹衡叩头,塞上诚毋它可道者……
从简文得知这是尹衡写给伟卿的一封问候信。信中提到的骍北,在当时属肩水候官管辖,尹衡在居延戍边,而伟卿可能是尹衡老家之人。
信中多处表达了尹衡对伟卿的殷勤问候,但一句“塞上诚毋它可道者”,却道出了边塞生活的枯燥乏味之极。
当然,枯燥的生活中,战斗会带来唯一的亮色,但与此同时也充满了危险,不仅如此,一旦生病,则更是为脆弱生命涂上了厚重的死亡阴影。所以,很多家书写出去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到达收信人的手中:
病,野远为吏,死生恐不相见……
生活如此枯燥孤独甚至有些悲凉,但有些时候,这还不是最惨的。
02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中老秦人从来不用担心没衣服穿,毕竟兄弟的衣服就是自己的衣服。但是在汉代戍边的士卒眼中,凛冬将至的时候,是很难借到别人御寒衣物的,因为很多人会选择将自身官衣高价卖掉。
“方秋天寒,卒多无私衣”“七月十日,屯卒章中功,訾卖皂布单衣一领,直三百五十二。”
边陲交通不变,故而造成了衣服供求关系的失衡,士卒将官发的单衣卖掉后,就能拿一大笔钱,但到了天冷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备下私衣,登时就陷入了无衣御寒的窘境。
按陈直先生说法,汉单衣一领,价值钱,相当于燧长半个多月的工资,能买3.52石米;布袍一件钱,显然就更贵了。所以很多出身贫寒的士卒,宁愿受些寒冷,也要将官给的衣服私下卖出去一部分。
至于原因,除了需要寄给家里人外,自身也需要开销。那么,在没有衣服的情况下,该怎么办?自然是借了,但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有时候就连裤子都得借:
敞叩头言,子惠容□侍前,数见,元不敢众言,奈何乎,昧死言。会敞绔元弊,旦日欲使偃持归补之。愿子惠幸哀怜,且幸藉子惠韦绔一二日耳,不敢久留。唯赐钱非急不敢道,叩头白。
这是出自弱水河畔边塞烽燧中的一枚尺牍,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士卒形象,元敞对好友子惠说:
我的裤子破了,得送回家去缝补,本来想借你裤子,但当时人太多不好意思说。现在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求你,希望你能把裤子借我穿个一两天,我裤子不好了,立马就还给你。
元敞和子惠,果然不愧是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啊!
03饕餮盛宴
汉代士卒唯一能吃上饕餮盛宴,还得沾神明的光,在汉代祭祀“社稷”的活动上,士卒们终于可以享受到许久未曾尝到的美味佳肴。
乡今进熟清酒,饭黍白黄,人禺乡,至社稷神君所,强饮强食,方相,甲渠□□肥猪,社稷神君所清酒,白黄□□社稷神君所,君且所阳,方令宰人杀;享;胡虏犯甲渠塞,神强饮强食,再拜神君,方相……
“清酒、饭黍白黄、肥猪”。清酒是用酒曲进行发酵酿制而成的糯米酒,这种美酒在完成祭祀之后,则是可以与众人分享饮用的。而饭黍白黄作为神灵的祭品,也是士卒平日不可多得的食物,至于烹杀的肥猪,更是难得一见的美味。
汉代是士卒祭祀的神明,主要有两类,一则社稷,一则方相。社稷即中国传统的土地神灵,天子与诸侯每年春季祭祀社稷,祈求丰年;秋季祭祀,表示报谢,至于士卒们祭祀社稷,可能也是希冀边塞生活安然富足。
至于方相,在《周礼》中,一般是用于墓室中驱邪逐疫的神明,它们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持戈扬盾,而方相氏出现在祭祀场上,按照后面的说法可能主要是为了驱逐入侵甲渠塞的匈奴人,或许在汉卒眼中,这些死敌正如恶鬼一样令人憎恶。
我们很难看到古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是永远有这么一个群体,被置于最艰难的时空之中,独自忍受着无尽的孤苦、绽放着自己的光辉,通过汉简,我们看到了普通人与边塞人双重身份交织下的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