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上坟烧

今天是4月1日,3天之后就是年的清明节了。依照传统习惯,清明祭祖,大多数人都会去到自家的祖坟上扫墓,清明扫墓时焚烧纸钱也是多数人恪守的习俗之一。就在近日有消息说,河北省廊坊市为了便于市民年清明节祭祖烧纸,在市区范围内设置50个纸钱焚烧炉。这一消息不仅冲上了廊坊本地热榜的第1名,而且受到了廊坊本地网友的盛赞,同时也有不少廊坊之外的网友留言表达了羡慕之情。当然也有人为此不解,心中还在疑问: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上坟烧纸的传统习俗?

应该说,习俗之所以会成为习俗,那都是在经年累月的“因”下酿成的“果”。传承着祭祀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的清明节本身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祭祖作为被民间和官方同时看重的4大节日之一,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据说清明祭祖始于周朝,距今起码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就算单说民间扫墓祭祀时烧纸的习俗也已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到了唐、宋时期已成鼎盛,并且在此后的经年恪守中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可以说,清明祭祖时上坟烧纸的传统习俗在上古至今的几千年传承之中,早已经将其根基夯的太实太实了。传统的东西一旦融入到人的血液和骨髓中,又怎么可以期待靠一朝一夕或三年五载的倡导乃至禁令而彻底被抛弃和改变呢?

从考古科学的角度讲,我国最早的纸钱实物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那种出土纸钱本身是用黄纸剪成的,纸钱上不仅有圆形方孔,有些还印有“卍”字,这种上面印有音读“万”的“卍”字纸钱,很有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梵阴钱”,而“梵阴钱”据说就是一种可以在佛国普遍通行的钱币,就像生活在地球上的活人所用的各种通行货币一样。

考古工作者能够在考古工作中出土纸钱,也许说明在纸钱产生的最初并不是用来焚化的,当初的纸钱可能只是用于陪葬或者是埋葬死者后用于坟头挂钱。不过,在佛教曾经极度流行的印度和中亚人眼里,借火焚化的祭品和纸钱是可以成功被传递给鬼神使用的。囿于纸钱在焚化时能够化作一缕青烟,而这种过程又往往容易使生者产生进入冥界的无限遐想。所以,有学者认为,产生于魏晋时代被民间用以礼鬼神、死者葬礼或者扫墓祭祀时为逝者亲人焚化的冥币烧纸,可能与佛教有关。而说起当初纸钱上印着的“卍”字来,其本身也是佛教中用以表达吉样如意的符号。

在古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认识里,每一个故去的死者都是有其亡灵存在的。古人不但笃信死者的灵魂不灭,而且认为亡者在通过黄泉路,走过鬼门关之后,在冥界会有居于天堂和地下之分,但不管是居于天堂还是居于地下都需要一定的冥币支撑才能维持灵魂的存在和不灭。不灭的亡者灵魂长期存在,也就不断地需要有后辈活人为其烧纸送钱,供其在冥界的天堂或地下驻足使用。

在中国民间,有子有后被认为是“有香火”。活在传统习俗和现实想象里的人们,因此也便希望借助烧纸的方式,寄托哀思,满足逝者先人的愿望,祈望亲人祖先的亡灵能够在冥界的天堂和地下过得宽裕些,而不愿意放弃烧纸使其断了香火。在活人朴素的观念里,让逝者亲人“断香火”,通常也被认为对后辈的活人也是不利和不吉祥的。因此,清明祭祖时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上坟烧纸的习惯也是应该被充分理解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0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