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事流程的讲究,一开始只是为了保护遗体而出现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的开启智慧后,产生了灵魂的观念。
逐渐,丧事的流程由少变多
鼎盛时期在唐代
可谓登峰造极。
清代后又减去许多繁文缛节
那古代丧事流程的讲究有哪些?
一、复礼/招魂
亲人去世后,直系亲属马上拿着亲人的衣服,登上屋梁最高处开始喊魂,也叫招魂
这一步骤是不认为死者已经去世,而是希望他能够醒过来。
招魂的过程中,亲属要不断的去呼唤死者的名字。
如果是死者是男,就会直接喊全名。
如果是女子就要直呼他的字,因为古代的妇女,不可以让外人知晓自己的名。
二、哭礼
喊魂者下来后,会将死者衣服盖到死者身。
如果死者并未醒来,时家属开始痛哭哀嚎了
复礼后第2个步骤就是哭礼。
哭丧也叫哭礼,也是一种礼节。
在古代,甚至有哭礼词。
一般孝男孝女在此时,都要像孩童一样失声痛哭,声泪俱下的哭诉,声音越大越好,哭得越痛苦越好。
哭礼一般因自己和死者的关系有亲疏之分,那么这个哭的哀痛程度也有深浅不同。
这一步骤的哭礼,其实还是希望能“哭”醒死者。
经过复礼和哭礼后,死者还是不醒,这时就要立即着手准备丧事用品,采买棺材,找人看坟了。
三、沐浴
前面两步以后才会开始沐浴,也是为死者举行的沐浴。
与其说沐浴,其实也算不上。
顶多只是擦擦身体。
用盆子装满水,脱去亡人的衣服,
用勺子舀水往亡人的身上浇洒,再用比较细软的布料轻轻擦洗一番。
擦完就换上贴身衣物
四、饭含
饭含也叫口含,主要是在死者的口中放入一些东西。
几乎所有盗墓小说里,那些盗墓人千辛万苦下到陵墓内,如果没捞到值钱的随葬品,最后就会拿出墓主人身上的口含。
商夏周前,饭含只是五谷杂粮,到奴隶社会后期,口含变成了奢侈一类的东西。
在古代丧葬习俗中,
那些王侯将相,或者是出身富贵人家,去世以后都会有口含,如玉石珍珠宝贝。
平民百姓穷苦人家,含的还是是五谷杂粮。
五、小殓
小殓也叫穿衣。
给死者穿好几套衣服
古代丧葬中,越是贵族,穿戴的衣物和饰物就越多。
一般都要给死者穿上好几套衣服,某些朝代还有穿上20套衣服的习俗。
穿好衣物后,再用细软的布盖在脸上。
再用大的布遮盖住全身,使整个遗体不能外露,最后在遗体上要盖几条被单。
一般小殓的时间,是在死亡的次日早晨,在卧室里更换。
在为死者穿衣的时候,家中其它人要在屋外,不停的嚎哭,以显示悲痛之情。
六、设灵
人换好衣服,就要移到灵堂了,此时也要设好灵堂了。
摆上些祭品,为死者祭奠,主人和主妇要再次嚎啕大哭,重复哭礼。
七、大殓
大入殓主要是将亡人遗体放入棺材以内,俗称入殓,入棺,入墓,落棺。
在遗体放入棺材时,子女都要嚎啕大哭。
在古代入殓时,就会有随葬品放入棺材内了。
民间现代丧葬习俗的入殓,自从清代以后都将大小入殓,简化统一称入殓,也叫成仙。
八、停殡
死者入殓后,并不会立即的安葬,往往是要停留一段时间,那这个时候就叫做殡,现代叫停丧。
停的时间有长有短。
据礼记一书所说,按古代的丧事流程,灵柩最少要停留15天以上,最多停留几个月以上的还挺多。
据历史记载,古代有个人叫晋文公,停了一年04个月才安葬。
古代的丧事流程,尤其停丧时日,李会珺觉得他们真有胆量,都不怕巨人观。
九、下葬
古代丧事流程的讲究多,那是富贵人家的讲究,平民百姓大部分停丧一段时间就会下葬了。
停丧的时侯,也是在等人来奔丧,然后择日下葬,亲朋好友一起送葬。
十、做七
远古历史的丧事流程里,一开始没有做七的讲究。
奴隶社会后,有钱的人家将亲人下葬后,会请些本土宗教来祈福。
道教信仰文化出现后,他们认为人死后到达地狱,要经受重重审判考验。
如果家属每隔6-7天多烧些纸钱,就能让亡人少受皮肉之苦。
古代的下葬后的仪式里,会焚烧纸钱,却并没有执行做七仪式。
做七的仪式,就是每七天一次祭拜,是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说法。
后面演变成需要僧人来帮着一起做七,念经祈福才能慰藉亡人,让亡人早日超脱。
中国的丧葬文化经历过1万多年的一个发展过程,由简到繁,由繁到简。
到现代,丧事流程已经简化得只剩一堆白灰,以上是古代丧事流程的讲究有哪些的全文。
文:李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