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已至,这天有什么讲究老祖宗留下4个习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又是一年七夕到,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谈及七夕,人们总会不自觉想到悲情的牛郎织女,进而联想到唯美爱情。事实上,七夕不仅有爱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七夕并不指代爱情,就连古代公认的情人节也并非七夕,而是元宵。只不过七夕节日中包含的爱情故事让现代人觉得七夕虽不是情人节,但胜似情人节。

七夕这一天,除了爱情,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如今少有人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七夕的那些习俗与趣事;

一、拜七姐

“七姐”,正是七仙女中排行老七的织女。织女本是一位仙子,因为和牛郎缠绵的爱情故事,结果被人间的怀春的少女们奉为七姐神。

话说回来,人家织女的确有了一段缠绵的爱情,可是结局并不美满,结果大家还乞求织女赐下福佑,倘若织女真的存在,恐怕不会很开心吧。

“拜七姐”这一习俗,起源于中国山东胶东湾一带,不算特别流行,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活动。

到了七夕的晚上,待字闺中的少女们会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聚在一起对着天上的织女星唱歌,歌曲的内容大致如下: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语言朴实无华,包含了少女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除了唱歌之外,为了“拜七姐”还会制作一些“巧花”。

所谓“巧花”,是女孩子们用面粉捏成牡丹、莲花、梅、兰、菊的样子,放到蒸笼里蒸熟,也称为“巧果”。再用酒蛊中培育的麦芽制作“巧菜”,一起祭祀织女。

二、斗巧

“斗巧”有一个“斗”字,自然就有比斗的含义。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比赛,比赛的内容大致有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做装饰品。

唐代诗人写道:“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斗巧,没有真本事是不行的。

谁的手更加巧,做的东西更加好吃,更加好看,谁就得巧。“得巧”便能得到祝福,寓意得到好运。虽然比斗,但并不伤和气。

祭祀结束之后,姑娘们会把自己制作的食物、装饰赠送给友人,相互评价,打闹嬉戏,以示彼此间的友情。

三、拜魁星

儒士虽然常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奈何封建时代,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由不得你不信。这就导致了许多入朝为官的士子其实比谁都迷信。

就拿拜魁星仪式来说,古代人仰望夜空,看着天空闪烁着的梦幻、迷人的星星,便会生出无限遐想。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穹之上,如一个盖子盖住人间,再往上就是神灵的居所,不信?晚上闪烁的星星便是证据。

古人将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命名为魁星,魁星是主文章兴衰之神,是众多学子命运的主宰者。民间多流传七月七日乃是魁星的生日,所以想要求取功名,就要在这一天祭拜魁星。

拜魁星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准备祭品,祭品为羊头,必须是公羊,还要留须有角。角上束红纸放在盘中,摆在魁星像前。

拜魁星石,要在烛月交辉之中(晚上露天),鸣炮焚香,一家人围绕着香案吃饭,桌上多说一些祝福自家读书人高中的话语,场面滑稽,倒也有趣。

四、染指甲

提到“染指甲”,总会让人想起那些形形色色的指甲油,男孩子通常觉得难闻刺鼻,女孩子却乐此不疲的把玩着、涂抹着。

很多人以为“染指甲”是外国传进中国的,其实在很早之前,染指甲便在中国西南一带流行。七夕节这一天,四川省诸多县城都会有染指甲这一习俗。

《盐亭县志》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不过,当时的指甲油都是纯天然无害的,因为都是用些花草的汁液当做原料。

许多年轻的姑娘还会用树的浆液与水掺和在一起洗头发,树有极强的生命力。据说这样做可以让头发更加乌黑亮丽,人显得更加年轻有活力,还能保佑自己找到如意郎君。

结语

七夕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也仅仅是捡取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习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

老祖宗留下的4个习俗,看完长知识了。事实上,很多传统习俗都正在离我们远去,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5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