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8月4日筷子节,探秘筷子在

白癜风的早期图片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025049.html
“筷子节”

“筷子节”是日本福井县小滨市一年一度的节日。小滨市,日语发音为(Obama-Shi),同美前总统奥巴马读音相同,故又被称为“奥巴马市”。

由于邻近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来自国外的商品、美食。据传这里是最早从中国传入筷子的地区,所以在日本又被称为“筷子的故乡”。

小滨市毗邻朝鲜半岛

别看这个和奥巴马同名的海港小城仅有3万多人口,这里生产全国90%以上的日本特色“漆筷”和奈良地区80%以上的普通筷子,是名副其实的日本筷子之都。

海港小城——小滨市日本特色“漆筷”

在小滨市,除了每年8月4日都会举办名为“筷子日”的节日,当地还有“筷子神社”和“筷子博物馆”,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参观。

当地的筷子博物馆馆内各式各样的筷子藏品

众所周知,筷子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特有餐具,随着经济全球化筷子也在逐渐走向世界,当前全球有30%以上的人口使用筷子,这一比例与刀叉相同。

但筷子这一小小的餐具在日本却成为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领域都有着特别的影响。这从日本的用餐礼仪就可窥见一二,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日本餐前礼仪

也有学者表明,筷子之所以在日本文化中有着如此尊崇的地位,是因为筷子在刚传入日本时,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

日本人如何开始使用筷子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从公元六世纪左右开始,从中国到朝鲜半岛,再到日本,筷子一路走来。还有一种说法是,筷子是由中原帝国派特使直接恩赏给日本皇族的。无论如何,就像许多从中国运到日本的东西一样,筷子最初受到人们的推崇。

日语中的筷子一词是“hashi”,与日语中“桥”同音。筷子架桥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体现在与众不同的形状和材料上,随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筷子早期在日本是人神之间的媒介

日本筷子在其早期历史中为人类与神之间的桥梁提供了桥梁。起初,它们不是用来吃普通的饭菜,而是在祭祀中用来与众神共享食物。人们相信,当把一双筷子送给一个神灵时,筷子就成了那个神灵的住所。当人们用筷子来食用祭品时,凡人和神灵是在一起进食的。

而且与中国筷子不同,日本筷子相对较短,且呈现锥形,据传是因为日本人常吃鱼,此种构型利于拣出鱼刺。在祭祀仪式上用的筷子则两端都呈现锥形,据日本学者伊豆晃解释,这是因为诸神说:“一端给你,另一端给我们。”

日本礼仪筷子

如今,这种礼仪筷子仍在日本使用。一个场所是正式的茶道。茶道的形式是由17世纪的茶道大师SennoRikyu所发明的,他喜欢在喝茶前吃点便餐。据说Rikyu自己会在客人来之前用新鲜的雪松块雕刻新的筷子。这些筷子为锥形顶端,圆形的端部和一个方形的中间部分,以便于固定。这种风格的筷子仍然以Rikyu的名字命名,并用于茶道和许多餐馆。

在新年庆祝活动中,日本家庭也会使用礼仪筷子。它们由浅色木材制成,整个横截面均为圆形。在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中,每个成员通常会收到自己的一套筷子,以便在整个假期期间使用。假期过后,这些筷子通常会被带到寺庙里,放到火中燃烧,来祈求来年带来好运。

“葬筷子”

筷子在日本除了用来祭祀和当作餐具外,还被用在现代日本的葬礼中。在日本火葬相当普及,由于死者身体并不会完全化为灰烬,家庭成员习惯用筷子将死者的骨头转移到骨灰盒中。

“葬筷子”仅在一端逐渐变细,但材质与桌上使用的普通筷子却大不相同。一只筷子是用竹子制成的,另一只则是用木材制成的,代表水和火的元素,意图在这个世界和下一个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可以说筷子在日本虽然是一种“舶来品“,却被日本人“玩”出了新高度。也许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筷子,在日本人眼中却是弥漫着神韵的物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3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