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佛信佛的人,都只是希望可以得到漫天诸佛的福佑,而却忽视了自己平时的行善积德,多行善举种善因。
要知道一个人平时若是充满了欺骗、虚伪、焦躁,而妄想多添些香油、在家布满祭品也是无济于事的。世界大多得到佛、菩萨保佑的人,大多懂得行善积德,才会受到上天的恩赐,自己的果报。今天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下佛学文化中的开光和放生,读完后大家便会发现若要福泽保佑,先要学会普渡众生:
开光
开光,是一种佛教仪式,当佛像、神塑成后,将要置于佛、佛室中开始供奉时,择古日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也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
《禅林象器》上说:“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水明。”
开光需由高层次的觉悟者进行,要经过正规的仪式。相传,开光的仪式源自道教,后来佛教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接受这种仪式,形成了开光法会。
根据相关记载,开光法会的仪规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年),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译出的《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规经》,经中指出了佛像造完成后,就要举行仪式来安像庆祝,这也是佛教开光法会的重要依据。
开光是为佛像开眼的仪式,一般都要在佛教寺院举行正规的法会。先诵经咒,奉请佛善萨安座;然后请高僧拿新毛巾对佛像做一个擦拭的动作,象征拂去众生心灵尘后;再说一首偶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此谓开眼。
再用镜子向佛像正面对照,象征众生垢除净显,明心见性,并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续。最后由高僧拿起朱砂笔,说一首偈语,同时将笔向佛眼方向虚点下,喊一声“开”,象征去除众生眼病,开发众生内在智慧。
放生
放生,指赎取被捕的鱼、鸟等动物,在水池或山野中把它们放走。佛教把这种仪式称为放生法会。
放生并非佛教所专有,早在《列子说符篇》中就有记载,“正且放生,示有恩也”。可见,节日放生是当时的一项习俗。
佛教中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的“不行放救成”。在此戒中、指出了佛教徒应以慈悲心来进行放生,因为六道众生都是我父母,一切男子都是我父亲,一切女子都是我母亲,我的每一生每一世都因他们而生:若见有人杀畜生时,应当积极救护,帮其脱离苦难。
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放生始于唐代智大师,相传大师在天台山时,曾劝幕众人设置放生池,并在放生时为水族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大开放生会之溢觞。此后,唐肃宗于曾在乾元二年(公元年)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八十所。
宋真宗在天禧三年(公元年),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并在每年的四月初八举行放生会,并形成惯例,使放生习俗彻底佛教化。
现在,佛教寺院的放生已形成圆定仪式,其过程可分为酒净领偶,说三依放生发愿三个程序:
酒净颂偈:在放生开始前,在放生处设香案,供奉观世音菩萨像。然后法师手执水孟,用杨柳枝在众生灵处挥酒净水,并与大众同通《大悲咒》若千遍、(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
说三皈依:法师拈香,祈请佛、法、僧三宝,然后代水陆飞行、为他网捕、将入死门的诸众生行忏悔,并为众生授皈依,以使其永离三途八难之苦。
放生发愿:叮咛众生持戒修行,最后拈香念佛,将众生灵轻轻放去。为了避免有人专门捕捉野兽鸟鱼等以供放生之用,历来放生都有一些特别的规定:
一、放生无定物:无论陆上动物还是飞禽,都没有特殊的限制,量力买放。
二、放生无定日:不可限定时日,以免有人于此日前大量捕捉生灵。
三、放生无定处;可随处放生,不一定要举行完整的仪式,避免有人捕捉。
我们每一个人起初都很善良,只是经历了伤害,就不敢善良了;遭遇到欺骗,就不想善良了。伤害,让人心寒;欺骗,让人失望。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善良。因为,你的善良就是你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