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书单民风习俗系列清明节气是中国人生

生姜能治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331/4600656.html

节气是生存方式

也是生活方式

让我们经由这个清明

重温节气

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

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申赋渔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我们有了流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着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顺应四时劳作,依循节气安排起居饮食,所有质朴拙趣的日常,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式生活艺术。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经由二十四节气重游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趣味,回溯到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清明即便是火种,传承的时间长了,也会热力下降,变得衰弱,所以必须“改火”。古人选择在暮春的一天,熄了旧火,钻木生出新火。“朝来新火起新烟”。内侍们一早从深宫中鱼贯而出,举着蜡烛,把新火赐给皇帝的近臣,弄得整个皇城轻烟缭绕——清明到了。清明是个祭祀祖先的大日子。在前一天,就要准备好丰盛的酒食,有乳酪、糕点、面饼,还有鲜花水果。等天大亮了,用担子挑着,一家人,相互搀扶着,往郊外的祖坟走去。路上早已行人如织了,沿途小贩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靠近坟地的野地里,竟如闹市一般。偌大一个空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纸做的猪马牛羊,亭台楼阁。坟茔上杂草横生,因为一年来的雨水冲刷,几乎要坍塌了,不知名的小动物,已经在坟包上打了许多洞穴。凄凉的景象,让拜祭的后人,禁不住要流下泪来。于是一家大小拿出工具,赶紧修补。在终于修葺一新后,人们在坟前摆上祭品,嘴里祷告着,烧起纸钱。纸灰如白蝴蝶般漫天飞舞开来,喃喃的祷告慢慢带了哭腔,跪拜一地的家人,终于失声痛哭。哭声勾起了各自的怀念,一旁小路上的行人,脸上也满是哀戚,一言不发,低着头匆匆而过。日影西斜,大人们收拾好杯盏,呼喊着走远的孩子。死的哀伤与生的欢愉在此刻奇妙地融合。孩子们聚在了一起,抱着一条腿,单腿弹跳着,捉对儿冲撞,正高兴地玩着“斗鸡”的游戏。姑娘们也跑到小河边上,仔细挑选着一根好看的柳条,插在发髻。“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不插柳条的人,会老得很快。从郊外往城里走的时候,三三两两放纸鸢的人,已经割断手中的线,让它飞走。纸鸢背上的丝弦,发出古筝的长调,渐渐远去。断线的风筝将带走一切的不如意。城墙外面的空地上,“拔河”的比赛还没有结束,你来我往,喊声震天。然而并没有多少看客。大多数人,都在不远的地方,围看一群人的“射柳”。装着鸽子的葫芦,悬挂在随风摇曳的柳条上,射手把弓拉得如满月般,猛一松手,箭正中葫芦,受惊的鸽子冲天而起,顿时彩声雷动。穿城而过,隔着高高院墙,常常会听到如银铃般的笑声。因为清明节也是秋千节,年轻的女孩大多聚在后花园里,向高处荡着秋千。“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外的少年,黯然回家。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正是清明这天,他在断桥遇见了白娘子。城里家家户户,早已用面粉和着枣泥,做成燕子的模样,拿柳条穿着,一串串挂在门楣上,名为“子推燕”。介子推是随着晋文公逃亡的功臣。回国之后,因为不愿与小人为伍,躲到绵山。晋文公放火逼他出来。不料,他宁被烧死,也不肯出山为官。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不忍生火,并称之为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靠得很近,渐渐二节便合二为一了,甚至变成了清明节的源起。除了挂“子推燕”,清明节这天,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看妈妈用艾粉,捏自己的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蒸熟之后挂在窗口,让风吹干。到立夏那天,再取下来,加水炖着吃。据说吃过之后,夏天就不生蛀虫。门窗上除了挂“子推燕”或者艾牛艾狗之外,还一定要插上柳条。柳条能够辟邪和催鬼,又叫“鬼怖木”。清明这天,气清景明,人鬼世界的道路会开通,百鬼出没。人们去坟前哭祭,却不愿鬼魂在家中逗留。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彼此不能过于亲密。中国人特有的圆通与世故在习俗中无处不在。在我的乡间,清明祭祖,也只是将一张方桌摆放在门外,布好酒菜,点上纸钱,磕头,请亡人用餐,并不邀请他们进屋。算妥吃好了,用脚碰碰椅子,就请他们离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人们在离别的时候,常常会折柳相送,以示挽留和恋恋不舍。谁会想到,柳条又是提醒人鬼殊途的神符呢?摘选自《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节气厨房》

梅依旧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原则为基础,带你了解人体与时令变化的关系,学习烹制美食的技巧,变简真饮食为大雅学问。书中讲故事,说节气,谈生活,从美食到具体的美食烹制,再配以满溢生活情调的精美插图,铺陈出一幅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盛景,展现摩登时代中国人文与饮食的精致和情怀。

《微读节气》

朱伟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作者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前人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必备的文史知识。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丁鹏勃任彤撰文

[日]巨势小石绘

中国画报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

《二十四节气》

熊亮著绘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运用文人水墨来展示非常东方的概念“二十四节气”,在画面的张合之中传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最令人惊叹的是,借由“想象自己是像大地一样的泥土小人”,作者把抽象的“节气”概念,通感细腻地传递给了小读者,让孩子们能轻易读懂并陶醉其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6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