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谱系里,有哪些充当护法神的角

由于道教中常行各类法术,以求祈祥、禳灾、祛凶、驱邪等功用,故而,在道教神仙谱系中便出现了专门供役使的神灵。他们在法术中,被应时差遣,并执行以各类任务。

在理论上,各类神灵都听命于三清、玉皇和四御,道士得三清行持符命时,方才可召役诸神。前面所说过的星君和山川之神都在召役之列。不过,在召役的神将中,还有一部分充当着护法神的角色,他们的职责是维护仙界秩序,保佑道观安宁,同时也常行纠察之职即对道众平时的表现行监督之职。

这些神灵,被称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护法神将,多来自于民间传说、神话传奇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一、由人到神的关圣帝君

在中国历史上,关羽是个失败的武将,他曾为蜀汉大将,镇守荆州,但因没贯彻军师诸葛亮的战略方针,而遭到孙吴的暗算,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哀结局。然而,在道教神界中,他却被扶摇直上,三教并尊,四朝共封,一摇身变成了个显赫的成功的神将。

事实上,关羽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不仅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尊崇,而且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崇拜。如此一介武夫,能得此尊崇待遇,大概也只有孔子、老子等哲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河东人。正史记载中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名重要武将,不过关于他的种种最深入人心的还是《三国演义》中那个义薄云天的武将。

据记载,年轻时的关羽长得仪表堂堂,美髯飘洒,却因年少气盛在家乡殴伤人命,而亡命于天涯。后因缘际会,在涿州和后来的蜀汉之主刘备相识。之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立下匡复汉室的鸿鹄之志。此后,关羽忠心耿耿地追随于刘备,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时,关羽在虎牢关前大显神威,温酒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至此,一战成名。

其后关羽随着命运多舛的刘备转战四方。刘备在徐州兵败之时,关羽保护着两位嫂子——刘备的一妻一妾突围不成,而被曹军围困,不得已关羽投降于曹操,但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

曹操因倾慕关羽的武艺和人品,而一心想让其完全忠于自己,便极力招纳关羽,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上马金,下马银,甚至把素有“天下第一神骏”之称的赤兔马也赠给了他,然而,关羽的心却依然在故主刘备那儿。所以,当他打听到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保着兄嫂找到了刘备。这是关羽一生最受人推崇的一段,他极重桃园结义之情,心念故主的行为,被当成忠义的典范而被后世广泛崇敬。

不过,关羽的后半生却远没有前半生那么精彩,但也并非乏善可陈。赤壁大战时,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埋伏在华容道,当曹操狼狈逃窜而来时,关羽义释曹操,为鼎足三分留下伏笔。关羽在长沙城下和老黄忠恶斗数日,但因黄忠的战马体力不支,在两军阵前马失前蹄,然关羽就是不愿占便宜,而放了黄忠,最后促成了魏延献城而降。刘备西征蜀地,关羽留在荆州镇守后方。吴国一直认为自己在赤壁大战中出兵出钱粮,而荆州却被刘备强行借走,便一心想要夺回荆州。于是,在东吴的都督鲁肃设下了鸿门宴,关羽单刀赴会,却可以过人的胆略和威仪震慑了严阵以待的吴军将士,全身而返。

西川初定之后,关羽奉命出兵北伐,连胜曹军曹仁、于禁、庞德等大将,水淹七军,连曹操都欲迁都以避其锋芒。后由于东吴出兵,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州,关羽后路被断,困守麦城。他带着一些心腹将校往西川突围,在接近蜀境时却不幸中了埋伏,又因其不屈而死,终年五十六岁。

关羽生前曾被封为汉寿亭侯,死后也不过被蜀汉谥为一个微带贬义的“壮缪侯”。故而,在他死后的数百年间,关羽作为一名普通的武将知名度并不高,《三国志》里关于他生平的记述也只区区一千多字而已。

关羽的知名度是被一位僧人发掘出来的。南北朝南陈年间,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颉云游四方,在经过湖北当阳时,忽在遥望玉泉山上时发现其上覆盖着紫气,知此山定有灵异,于是来到玉泉山,并夜宿于此。此间,有一美髯飘洒之神人前来和他倾谈,并自称乃是汉将军关羽,感念智颉弘扬佛法之心,愿意将此山作为道场,自己则愿意于此护持佛法。智颉由此将历史人物关羽奉为天台宗的护法神灵加以尊崇。因此历史武将关羽摇身一变成为佛教护法。

(关羽关圣帝君)道教吸收关羽为护法神,奉其为“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台湾道教更是将其封为第十八代上帝,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原为三国蜀将关羽,在道教中他还被奉为“武财神”。

而道教原本就有将历史人物吸纳为道教神仙的传统,见关羽具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当然不甘示弱。故而,在北宋年间,龙虎山的张天师便将关羽当成本派的护法天将。

自此后,有关关羽驱除邪魔、造福百姓的传说,遂也在民间有着多个版本流传,且不绝。譬如,在宋元《说三分》、《三国志平话》等话本中,关羽俨然以一个武神的面目出现,并于飕然之间成为人们心目中忠义而英勇的战斗英雄。据说,北宋的亡国之君、信奉道教的徽宗皇帝,因希望借助道教的神仙摆脱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将希望就寄托在英勇而忠义的关羽身上。宋徽屡次敕封关羽,“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等称号。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依然生存在强大的武力威胁之下,故而,南宋的君主便沿袭北宋末年的传统,而屡次敕封关羽。南宋初年,更有人把《劝勇文》张贴关羽庙中,以期借助关羽的威名鼓励人们不要惧怕金兵,奋勇杀敌。

在创作于明初的《三国演义》里,关羽便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随着《三国演义》一书的风行,关羽作为忠义化身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至明朝时,帝王对他的敕封更是比比皆是,例如将其敕封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满清入关之后,照样对这位汉族的武神崇敬有加,在清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先后有八位帝王敕封过关羽。

关帝圣君的神格化由此达到了巅峰。

此外,官方敕封下的结果就是遍布各地的关帝庙的兴建。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在北京为关羽修庙。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敕命天下各处州府都必须设立供奉关羽的武庙。纵观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外就有多处关帝庙,各地的关帝庙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在众多庙宇中,关帝庙的数量可谓名列前茅。而关羽也取代了姜太公,成了“武圣”。

由于关羽身上显示出来的“忠义”,使得他在民间也很受推崇,帮会或者秘密组织常常将其供奉关以示明“忠义”。另外,关羽还是民间的财神和保护神,现在南方一带还有许多商业场所的门口在供奉着一尊手提大刀、威风凛凛的关羽神像。

在中国民间年画中,有一幅画包括了天地诸神、三界诸神,在如此众多的神仙中,关羽却是被放在正中的,而且画得和玉帝同样大。由此可见,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位置。

太乙救苦天尊

在道教诸护法中,太乙救苦天尊是作为救度下地狱人的救星而出现的。相传,他是由东极青玄上帝神化而来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可以随物变化,救度一切众生.太乙救苦天尊,又称太一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为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尊神。受苦受难者只要祈祷或呼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化凶为吉,解忧排难。

(民间供奉的关圣帝君)在民间,关圣帝君俗称“关公”。因为传说中关羽“面如重枣”,故人们供奉着的关帝形象多为红脸的那种。关帝作为道教的保护神,在中国民间的信仰最为普遍,尤其是在南方和海外华人中人们对他的供奉可谓普遍至极。人们更将他视为团结、仁义、忠诚于友谊的楷模,是三大慈航之一(三大慈航即观音菩萨、吕祖和关帝)。

二、天宫第一战神二郎神

二郎神得以在民间家喻户晓,还要归功于《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一段。孙悟空一条金箍棒打得各路神仙七零八落,竟是连一向神勇的哪吒三太子也抵挡不住,败下阵来,然最后却被胜自己一筹的二郎神给制服了。

二郎神,由此在民间被赋予了一个“天宫第一战神”的称号。

二郎神的信仰起源于蜀地。二郎神又被称为灌口二郎神,为道教中的水神。关于其来历,可谓众说纷呈。

一种说法认为:二郎神是战国时秦国的李冰。

战国时代,李冰任秦国的蜀郡太守一职。秦孝文王时,他带领老百姓建造了都江堰,使川西平原的千里良田得到灌溉,蜀郡因此变成千里沃野。后世百姓感戴其恩德,故立庙祭祀,并将其视为护佑之神。

宋朝时,皇帝下诏修建李冰庙,并封其为“广济王”,并每年都对其进行祭祀。

一种说法认为:二郎神为李冰的次子李二郎。宋代朱熹如是说:蜀中灌口二郎庙,是因为李冰建造都江堰有功而立庙,二郎神乃李冰的第二子。

在清代的书中:二郎神也是以李冰之子的身份出现,蜀人都供奉他,将其称为川主。他的塑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

据记载,李冰之子曾经除去都江中的孽蛟。关于此点,在民间也多有传说。时年,李冰为秦国的蜀郡守,其子李二郎随其来到蜀郡。当时的蜀郡经常闹水灾,李冰便命李二郎各处寻找水灾的根源以便根治。李二郎跋山涉水,寒来暑往,历尽艰辛,却仍没有结果。一天,李二郎在经过一处山林时,突有猛虎出来挡道。李二郎于是射杀了猛虎。正在捕杀猛虎的七位猎人因敬佩二郎的武艺,便愿意和其一起寻找水灾的源头。当他们来到灌县附近的一条小河边时,忽然听见附近的茅屋里传出哭声,原来是一个老婆婆在伤心地哭泣。李二郎上前询问,才知道她的小孙子要被当成祭品,祭献给水怪孽龙。李二郎一听之下,便明白了水患的根源原来在此。于是,马上和七人赶回去禀明李冰。李冰听后,便传授给他们擒龙的办法,众人依计而行。

(二郎神)二郎神,为道教的俗神,天庭大将,原型甚多故姓名不详:据传说,他是玉帝的外甥,元始天尊门下徒孙,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其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纣,再封昭惠显圣仁佑王。王母甚为疼爱,但因与舅舅玉帝不和,故不愿住在天界,而在下界守人间香火,率领梅山七怪七位结义兄弟和麾下1草头神驻扎灌江口。刚直公正,显圣护民,凡人间生灵危难,呼其尊号必得救。

到了祭祀孽龙那天,李二郎手持三尖两刃刀,和七个朋友一起来到江神庙,埋伏在神座后面。很快,风雨大作,一条孽龙飞入庙内攫取祭物。说时迟,那时快,二郎带着七位朋友一齐抢出,迎着孽龙进行了一场恶战。孽龙虽然厉害,但李二郎更加神勇异常,—把三尖两刃刀上下翻飞着,渐渐地孽龙便抵挡不住了,只好虚晃一招,窜出庙去。这时百姓都来相助,锣鼓喧天,人声如潮。孽龙心生了畏惧,立马潜入水中,李二郎等人也一起跃入水中,孽龙只好再逃窜到岸上,李二郎等人又上岸紧追不舍。不一会儿,孽龙就走投无路了,终被李二郎擒获。李二郎等人经过激烈的搏斗都非常疲惫,于是下山歇息,便将孽龙放在河中。谁知河中有个龙洞,直通大河,孽龙乘机入洞逃走。李二郎发现之后,大惊道:“孽龙逃走了。”于是,几人又急忙再次追捕孽龙,终于在江堰上追上孽龙,并用铁链将它锁在伏龙观石柱下的深潭中,从此水患绝迹。

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李二郎除孽龙的故事。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在祭祀李冰的崇德庙里,也将李冰之子李二郎的神像作为陪祀进行供奉。

五代之后,李冰父子都被敕封为王。宋代蜀地的百姓,还在都江堰附近的灌口建立了二郎神庙,以示对其进行崇敬的供奉。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二郎神为隋朝道士赵昱。赵昱曾经当过蜀郡嘉州太守,当时在他任职之际,听说自己镇守下的嘉州有蛟龙为患,勃然大怒,并亲自仗利剑入水,和蛟龙搏斗,终于除去蛟龙。赵昱离任后,有一次当地爆发了大洪水,这时便有人看见赵昱威风凛凛地骑着白马,手执弹弓,牵着猎犬,从江上穿过,而洪水便立马随之退去。蜀人因感恩于这位为民除害的太守,便在灌口建庙纪念他,并将其称之为“灌口二郎”。

还有人认为:二郎神原籍印度,为外来的神仙,即赫赫有名的托塔天王的二儿子独健。

据说,在唐朝天宝年间,大食、康居等五国联兵进犯唐朝安西,安西守将便紧急向朝廷请求救兵。然而,路途遥远,援军一时也抵达不了。唐玄宗情急之下,便让高僧不空作法,请毗沙门天王神兵来援助。不空和尚果然厉害,法事做到一半,就见天空中出现了一位威风凛凛的神将,并率领着两三百神兵立于道场。不空和尚说:“此人即为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二郎独健,他将领兵前往安西增援,特来向皇上辞行。”不久,安西便传来捷报,说二郎空中显圣,惊退敌军,夜间又有神鼠把敌军弓箭上的弓弦以及兵械悉数咬坏,敌军不甚作战只得仓皇逃走。从此二郎独健名衔显赫起来。另外,皇帝还下旨要各州县都建立天王庙,将为朝廷立过战功的二郎独健和那只神鼠供奉其中。在元朝杂剧中,神鼠变成了神犬,故而,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的二郎神的身边是一只哮天犬。

虽然二郎神在明清两朝中只是在民间受到信仰,但是,在宋朝时他可是一位显赫的大神,名为“清源妙道真君”,曾受到皇帝的册封,而列入国家级别的祭祀,并被供奉在国家认可的大型道观庙宇内。

在宋朝时期,二郎神是和玄武真君并为宋朝尊崇的武神的。当时,宋朝国力虽强,但是军队并不强大,因此,朝廷上下每逢战事便会祈求于神仙保佑,其中又以二郎神和玄武真君最为灵验,所以,当时的二郎神受到举国上下的尊崇。

斗转星移,两位武神的地位却大相径庭。明朝时,由于明成祖朱棣极为推崇玄武,并为其修武当山,玄武由此从武神一跃成为真武大帝。二郎神却没有这样的福气。而另一位武神关羽的地位也较其大大提高,并被敕封为大帝,现在南方一带的酒楼和一些经营场所门前还都供奉着关羽的神像,并借以其避邪祈福。而在明朝之前,那个位置原本是属于二郎神的。

也只有老百姓依然故我地喜爱着二郎神,民间把灌口二郎神当成水神,并在各地建立二郎神庙。而且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民间都会举行祭赛,纪念灌口二郎神。

(二郎神的诸多身世)二郎神,在记载中,其生平可谓众说纷呈。流传最多的版本为:李二郎:据说他是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曾经协助其父除妖治水有功,受到人们的崇奉;赵二郎:据说他是隋朝时的四川嘉州太守,曾持刀投江,与蛟龙恶战,最终斩蛟而出,民众对其极其崇拜;杨二郎:一说是南北朝时的氐族英雄人物仇池杨氏的首领杨难当。

二郎神除了作为水神出现,在文学著作和民间传说中也开始频频出现。让二郎神深入人心的是两部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他“听宣不听调”。在孙猴子大闹天宫后,玉皇大帝走投无路,只好派太白金星到灌口请二郎神。神通广大的一妖一神战在一起,直打得天昏地暗,最终二郎神以七十三变而胜了拥有七十二变之神通的孙悟空。在《封神演义》中,二郎神则是助姜太公伐纣的一员猛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9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