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从北魏到唐朝的ldquo护法神兽

前言

从北魏到唐朝,曾在中国普遍流行一种“神兽”。其出的范围十分广阔,地域从最西北的敦煌莫高窟到最东面的南朝古都南京近公里;又从山东到河北到山西到河南,再到最南边的江西。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整个统治范围,可见这种“神兽”在当时遍布中原各地。不仅出现的地域广阔,而且其使用的范围也是十分的广泛。从壁画、造像、石雕、墓志铭、石床、石棺、墓砖、瓦当再到陶瓷、佩饰等等。从生活用品、到石窟、皇室贵族墓葬无处不在。但是自从唐代以后,此“神兽”是也突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以至于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又是干什么的。人们按照“神兽”的造型给他们取了很多名称,比如:“畏兽”、“夜叉”、“人非人”、“力士”、“乌获”、“方相氏”等等。

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拓片

年洛阳城西东陡沟村西出土北魏《辅国将军长乐冯邕妻元氏墓志》,志文完好,书法秀劲。志座四缘和志盖刻满纹饰,有神像十八尊及名称,瑰丽精整,甚为瞩目。此志石出土后曾归洛阳郭玉堂,后为固始许光宇藏。未几即流失海外,先由日本人购去,后又转售美国,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国内拓本极其稀少,罕如星凤。这是目前国内出土有明确纪年与“神兽”相关的文物——北魏正光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公元年)。

墓志边侧和盖面的装饰纹样阴刻十八个各种“神兽”。盖中部线刻一云龙盘绕一件仰莲,四角为四怪兽并其名,一“攫天”、二“唅噙”、三“拓抑”、四“拓远”。四斜面分别线刻二跑兽和云纹。志四侧也分别线刻怪兽,兽旁均刻其名,前侧为“挟石”、“发走”、“擭天”、“啮石”四兽名;后侧为“挠撮”、“掣电”、“欢喜”、“寿福”四兽名;左侧为“廻光”、“捔远”、“长舌”三兽名;右侧为“鸟擭”、“礔电”、“攫撮”三兽名。不过这十八个“神兽”,各自的特征以及形象与名称的对应,都不是很明显。这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件有关此“神兽”名称记载的文物。

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志右:鳥(niǎo)擭(huò)图中左边

年,关百益先生《河南金石志图正编》第一集将此志精印刊出,并有简要说明:“冯氏联婚帝室,富丽一时。此志华美亦超越一切。花边上神兽魏中屡见而不知其由来。今一一注其名称,有禆考古不尠。”

年,赵万里先生《汉晋南北朝墓志集释》也收入冯志,释云:“盖、志四缘均雕奇禽异兽……不知何所取义,殆亦形家厌胜之术耳。”

墓志上诸神的名称既不见于《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传说,又未见于释、道典籍的记载。它们究竟是什么?纹饰具有何种意义?至今扑朔迷离,成为公案,至今仍有待发之覆。

敦煌莫高窟第窟覆顶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他们出现于覆顶等上层;而巩义石窟寺、响堂山石窟的石雕中,他们一般位于佛造像的底层。可见他们是起着守护佛法的作用。他们与天王的区别是,天王守护四方,而神王守护本领域,如海神王守护大海,风神王则是风的统帅。虽然神王的来历尚不清楚,但他们的作用就是守护佛法,是佛教中各司所职的护法。作为佛教造像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较六道轮回中其它五道的众生来说,阶层最高、福报相对更大。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同样,佛教在传入中原后,与中原本土的宗教相融合,并吸收了本土宗教系统的神仙,在佛教原来的二十诸天神中,吸引了如风雨雷电等诸神。因此,佛教在进入中原后,天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大。

敦煌莫高窟第窟覆顶右披(北披)壁画中的“神兽”与飞天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莫高窟第窟覆顶壁画中的“神兽”

在壁画和石窟中,此“神兽”和飞天总是一起出现。而且此“神兽”的造型和飞天一样十分典型,他们的造型与飞天一样让人一眼就能找出来。将飞天职能细分的话就有很多种,比如: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的。而此类“神兽”出现的时候,从造型构思上看和飞天一样,外表长的都差不多,但每个“神兽”都有自己特有的职能,比如:身边有鼓的雷神、披着风带的风神,手拿辟电的电神等等。

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拓片礔(霹)電(电)

因此,前面提到的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铭上面十八“神兽”的十八个名称,也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那是十八“神兽”各自职能的名称。其中就有一叫礔電的,这是乎应该是风雨雷电四神中的电神。

或者说,他与飞天一样,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复合体,是类似于飞天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在北魏晚期的突然出现又并非偶然,和飞天一样,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他们的身份显然已经被赋予了佛教护法神的身份,从另一层面分析,他们的地位应该更高于飞天。

河北磁县湾漳北齐皇陵西壁画上的“神兽”

此“神兽”在北齐壁画中的形象最为细致,其造型一般是:兽头人身,肌肉劲健,眼睛圆睁,阔鼻大口,牙齿外露,有些头上有双角,脑后有两撮直竖的毛发。上身袒露,脐乳毕露,腹背颜色不一。两肩上穿一件护肩,护肩上有3-5束由粗变细的飘带,飘带随着手臂的姿势作向上、向下、向后飞扬。个别股后有一条尾巴、或有两三组长毛。下身着过膝短裤,裤腰处有黑白色格纹,两裤腿饰花边并各系一条长麾。两趾三爪,多呈疾走奔趋之状。

德国柏林东亚文化博物馆收藏两件石刻

德国柏林东亚文化博物馆收藏两件石刻,形似汉阙,记载是年河南安阳出土。那里是北齐时的邺都范围。两阙的前侧各刻一袄教祭司,其面貌服装像波斯人,手持法杖,旁边有盛祭品的供盘,还有拜火祭坛,冒着火焰。祭坛造型同萨珊银币上的相仿。衣袍和刻石底部都有联珠纹。刻石上部神像与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上的“神兽”绝似。因此,施安昌的《火坛与祭司鸟神》一书中将北朝至唐朝墓中出现的此“神兽”纳入粟特文化,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

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与少数民族和西域印度文化大融合时期。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期,不管是北魏还是北齐,统治者都倡导佛教。虽然同时期也是祆教在中原盛行的时期,但从历史遗留下的文物来看非常少。然而此“神兽”却大部分出现在佛教题材中。

中国本土的道教在经过汉魏晋与西域的佛教、祆教相互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带有当时特色的佛教、道教,祅教。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文化背景,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很多元素。此“神兽”几乎遍布了南北朝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北魏到隋唐跨度达几百年。而此神兽在当时的地位远超出我们的认知,他们在当时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去探寻从北魏到唐朝的这种“护法神兽”吧。

目录

一、壁画篇

第一章:敦煌壁画

第一节北朝·西魏·莫高窟第窟

第二节北朝·西魏·莫高窟第窟

第三节北朝·北周·莫高窟第、、窟

第四节隋朝·莫高窟第、窟

第五节隋朝·莫高窟第窟

第六节唐朝·莫高窟第窟

第二章:北朝墓葬壁画

第一节北朝·北齐·河北磁县湾漳北齐皇陵壁画

第二节北朝·北齐·山西太原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壁画

第三节北朝·山西忻州九原岗墓葬壁画

第四节北朝·北齐·山西太原晋祠王郭村娄叡墓壁画

第五节北朝·东魏·河北磁县茹茹公主墓壁画

第六节其它北朝墓葬壁画

二、雕塑篇

第一章:敦煌雕塑

第一节北朝·北周·莫高窟第窟

第二章:巩义石窟寺雕塑

第一节北朝·北魏·第一石窟

第一节北朝·北魏·第三石窟

第三章:响堂山石窟

第一节北朝·北齐·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

第二节北朝·北齐·北响堂山石窟

第三节北朝·北齐·北响堂山石窟刻经洞

第四节北朝·北齐·北响堂山石窟

第四章:国内外博物馆藏品

第一节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第二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第三节美国弗瑞尔美术馆

第四节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

三、画像石篇

第一章:石碑、石柱

第一节南朝·梁·南京萧宏墓石碑

第二节南朝·梁·南京萧景墓石柱

第三节南朝·梁·南京萧秀墓石碑和石柱

第三节唐·河南登封嵩山嵩阳书院唐碑

第二章:墓门

第一节唐淮安靖王李寿墓墓门

第二节安思远旧藏

第三节

第三章:墓志铭

第一节直阁将军辅国将军长乐冯邕之妻元氏墓志

第二节使持节征南将军侍中司州牧赵郡贞景王元谧(mì)墓志

第三节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元昭墓志

第四节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江阳王元乂(yì)墓志

第五节侍中使持节都督冀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武阳县开国公侯刚墓志

第六节使持节卫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博野县开国公苟景墓志

第四章:石棺、石床

第一节洛阳博物馆藏石棺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墓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国内外博物馆藏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四、饰物篇

第一章:璎珞

第一节北齐·北齐太尉公顺阳王库狄迴洛墓琥珀璎珞

第二节北齐·山西太原晋祠王郭村娄叡墓琥珀璎珞

第三节南朝·南京栖霞甘家巷萧秀(-)墓出土滑石璎珞

第四节南朝·江西南昌市郊京山琥珀璎珞

第五节

第二章:带扣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五、器皿篇

第一章:陶瓷

第一节南朝·南京灵山(疑似陈蒨永宁陵)的青瓷莲花尊

第二节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北齐青釉陶罐

第三节

第二章:瓷砖

第一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第二节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

第三节

六、其它

第一章:瓦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