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采蘋》是一首充满了少女情怀的诗。主流观点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一名未婚少女在准备婚礼前的祭祀活动。“蘋”正是祭品,也就是“苹”,有四片叶子,呈十字状,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之功效。生于水中,十分茂盛。
诗经中的“蘋”
《左传》有云∶“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正是说这种植物可以用作祭祀。
据考证,春秋时期,少女出嫁前需要祭神或者祖先,祈求多子多福。神明则为高禖,也就是生育神。高禖神正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我们查阅汉代画像砖可以看到这种神形象十分夸张,左右两个婴儿相连,直白地表达了古人对子嗣的渴望。有趣的是,两个婴儿似乎是人身蛇尾,同女娲伏羲形象类似。而在后来的流变中,在河南某些地区,伏羲也成为高禖神,正是父权的映射。
汉代画像砖上的高禖神
少女在水边采蘋,用筐子装起来,用锅煮熟之后,放在宗庙的窗子下,也就摆好了祭品。最后由少女充当被祭祀的神。这就是整个祭祀的过程。只是令人疑惑的是,少女为什么要充当被祭祀的神,有齐季女又是谁呢?
由于这是《召南》的篇章,有齐季女肯定不是齐国的少女,通说认为是通假字,齐同“斋”,即斋戒沐浴的少女。何谓“尸”呢。《说文解字》解释尸为:"陈也。象卧之形。"本意是死者身体或代表死者受祭被陈列出来的人的身体。很明显这里的尸是后一种含义。但一定不仅仅指祭祀死者,还可能是祭祀神。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有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这就是一种“尸”。可见在这首诗里面,少女扮神代替祭祀是说得通的。
有些学者认为,少女既然是祭神,怎么可能扮演神明接受祭祀呢?这岂不是自导自演吗?因此应该从“尸”这个字的动作含义出发,认为少女是卧在神坛上,举行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或许是从母系社会时期,男女之间无固定配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进入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破坏了这种关系,意味着对母系社会的背叛,而高禖神的形象正是母系社会生殖崇拜的心理映射,因此举行这种象征着少女献身的仪式来是为了获取神的谅解,从而护佑少女婚姻幸福。甚至在国外神权思想比较浓重的时期,一些神庙的神女承担的任务就是公开献身,从而作为祭品获得神的谅解。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季女或许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其合理之处,但应不是实质的仪式。因为诗以“采蘋”为题,中心在于祭品,而非少女献身为祭,既然祭品是蘋,也就意味着那种比较蛮荒的祭祀方式应该已经淡出历史了。否则采蘋的篇幅一定没有那么大。而且在精心准备蘋草作为祭品的情况下,再由少女献身,也无必要。再则,祭祀的地方是宗室窗户下,也就是祖先祠堂,已经不是公开的神庙,其祭祀应有家祭性质,不可能再行有些学者说的献身之行。因此,综合来看,少女可能就是操办祭祀的人,也是扮演神明的人,至于其中逻辑,我们也只能想象或许是古人独有的风俗。
采蘋采蘋,少女远行。希望她能收获自己的幸福。
大竹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