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分民俗花样多皇帝祭日民间祭社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又是一年春分日。“春分”是太阳黄经一个轮回的开始,“分”字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自此进入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的争媚时节。

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没有“立春”那么热闹,主要被视为指示农业生产的农耕节气。民俗学者萧放表示,古代皇家会在“春分”日举办“祭日”活动,以示对日神的崇拜。而民间则会举办“祭社”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在北京民间,春分前后有吃“太阳糕”的习俗,意为“步步高升”。而在湖北一些地区,“春分”亦是“花朝节”,象征着少女的成年礼。

帝王春分祭祀“太阳神”以示崇拜自然

在古代,“春分”时节最重要的仪式是“朝日”,又称祭日,这个古老的传统始于周朝。民俗学者萧放介绍道,“古人讲究‘朝日夕月’,自春分起逐渐昼长夜短,阳气上升,因此要祭祀太阳神。到了秋分,昼短夜长,就要开始祭祀月亮神。”

年3月20日,北京日坛上演皇帝祭日典仪。(图片来源:中新网)

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唐代孔颖达做疏称:“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可见,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是相关礼俗也颇为隆重。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日坛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日”之处。每到春分日太阳升起的时刻,皇帝就好似国旗班升旗手一样,前往日坛举行“朝日”仪式。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则由官员代祭。

近十几年来,中断已久的“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陆续在北京复原。

年的春分,中断余年的皇帝日坛祭日典仪在日坛公园再度上演。演员们依据清代文献记载的礼仪,复原了当时的服装、道具、乐器,重现清代皇帝日坛祭日的盛况。祭日当天,消失多年的雅乐乐器齐声而鸣,数百名观众与“皇帝”共同行“太阳礼”表达对自然的崇敬。

春分前后,正是儿童出游放纸鸢的日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代百姓祭社神湖南安仁仍存“赶分社”习俗

在古代,春分前后也是春社日,民间及官府祭祀社神祈求丰年的日子。

“社神”又被称作“土地神”,是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比较高的神仙。土地神守护着一方土地,也护佑着这方土地上的百姓。因此,每到春社日和秋社日,邻里乡亲便会集结起来,杀牛宰羊献祭酒,举行仪式祭社神。

“古人常说的‘江山社稷’,其中的‘社’和‘稷’指代的便是土地神和谷神。”民俗学家萧放介绍道,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曾有不少诗词描绘此场景。例如“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的便是宋代春社敲锣打鼓的喜庆场景。

尽管年代久远,古老的“祭社”仪式并未失传,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就保留着“赶分社”的仪式。据了解,安仁的“赶分社”融合了祭祀活动和中草药交易,这种模式也为当地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据安仁县当地统计数据显示,年春分时节,该县共吸引了来自广东、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的医药商、游客达20多万人,场面十分热闹。

京城百姓请食“太阳糕”湖北女孩相约穿耳洞

有关春分的习俗多与“祭祀”有关,就连“春分”节气的时令美食也是由“祭品”衍生而来。据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透露,春分前后,北京地区的百姓有吃“太阳糕”的习俗,这道香甜软糯的糕点原本是“祭日”的供品。

据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唤作“袁记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那时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购太阳糕,相传这道独门糕点是得到慈禧太后钦定的。

此外,在湖北的一些地区,农历二月十五日亦是“花朝节”,“从时间上来看,与‘春分’相差无几。”民俗学家萧放表示,在古时,很多女孩会选择在“花朝节”穿耳洞,象征着自己长大成人。因此,“花朝节”也有古代女性成年礼的寓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6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