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节日总结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三月三歌圩节、元宵节、清明节、牛魂节、中元节、端午节、爱猴节、中秋节、重阳节、吃立节、陇端节、陀螺节、娅拜节、花婆节、铜鼓节、蚂拐节、蓄水节、送灶节、鸡得节。

一、春节

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节后就开始,他们会打扫房屋,准备年货,制作糍粑和年糕,准备新衣服,贴春联等等。在壮族人的心中,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除夕之夜,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共同享用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上必有鸡肉、鱼肉、猪肉等美食。除夕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守岁、吃年饭,放鞭炮、迎新春。新春第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会穿着华丽的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敲锣打鼓,欢庆新春到来。他们还会感谢祖先的恩德,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除了庆祝活动,壮族人民还会互相拜年。他们会带着礼物,前往亲戚朋友家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在壮族,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

二、三月三歌圩节

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三、元宵节

壮族元宵节,又称为花灯节。在元宵节,壮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会在元宵节的晚上去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不过,在有的地方,壮族人民还会吃一种重达三四公斤被称为“母粽”的大粽子。

四、清明节

壮族清明节,各家各户会祭扫祖坟,带着五色糯米饭、熟肉、鸡、酒、纸钱、香烛、鞭炮、纸、锄和铲去祭扫祖坟。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壮族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五、牛魂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在壮族也是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牛魂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牛神,祈求牛的保佑和丰收。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六、中元节

与汉族不同的是,壮族的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是壮族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祖和祀鬼。家家户户都会宰鸭,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七、端午节

端午节,与汉族一样,也是农历五月初五,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节日活动。

八、爱猴节

爱猴节,是壮族自己的传统节日,时间也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带着各种果品食物来到深山野岭或弄场上,等待成群结队的猴子。当猴子一只只吃足嚼饱后,它们会悄悄地离开石旮旯。相传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五月初五早晨,一只猴子抱着一只大南瓜自悬峭壁而降,义军因此得救。人们因此立节报偿。爱猴节的举办不仅是为了庆祝农智高起兵反宋的事迹,更是表达人们对猴子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九、中秋节

壮族的中秋节,除了与汉族一样吃月饼与家人团圆之外,还会在中秋之夜,进行“祭月请神”的仪式,该仪式分为四步,第一步“请月神下凡”,第二步“与神人对歌”,第三步“请月神卜卦”,第四步“送月神回天”。这个习俗与汉族的“祭月”类似,都传承自古人,反映了古人在农耕文明时代对星宿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十、重阳节

重阳节同样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祭神祀祖,然后全家聚餐,孝敬老人。在有的地方,远嫁的闺女会回到娘家,与娘家人团圆。这一习俗体现了壮族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十一、吃立节

吃立节,是壮族人民在农历正月三十日补过的春节。相传在清朝末年,壮族人民为了抗击法国保卫边疆,在春节来临时告别亲人开赴前线。他们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于农历正月二十日平安归来,家乡的人们为了庆祝他们胜利后平安归来,就给他们在农历正月三十日补过春节,祝福他们阖家团圆。

十二、陇端节

陇端节是从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历时三天。这个节日最适合找对象。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从早上开始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十三、陀螺节

陀螺节时间从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是壮族有名的体育盛会。在陀螺节时,会举办打陀螺比赛,参赛选手多,观众也众多,热闹非凡,在陀螺节比赛赢得第一名的人,被称为“陀螺王”。

十四、娅拜节

娅拜节,是为了纪念壮族的女英雄娅拜,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人们会杀牛、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奠祭。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打胜后去河边洗澡,被暗处躲着的敌人杀害,众人将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久而久之就成为娅拜节。

十五、花婆节

在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是壮族的花婆节。在壮族的神话故事里,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中诞生的,而每一个壮族人,都是六甲花园里的花朵转生的,因而六甲被奉为花婆神,专管送花送子。这一天,各村寨的妇女会聚在一起携带供品祭品到花婆庙供祭花王,随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佩戴,祈求花婆神馈赠孩子或是保佑儿童健康成长。在壮族农村,妇女生下孩子后,都会在孩子的床头或者床尾设立一个花婆神位,然后插上花,女孩插红花,男孩插白花,龙凤胎插一白一红的两种花。

十六、铜鼓节

铜鼓节,是在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的传统壮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分别举行。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十七、蚂拐节

蚂拐节,是壮族祭祀青蛙的节日,在壮族青蛙被称为蚂拐。相传壮族有个青年叫东林,因为丧母之痛而痛苦不堪,晚上给母亲守灵。屋外蚂拐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拐,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头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东林就去求布洛陀河神母妹洛甲,得知蚂拐是雷王之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于是东林就在大年初一敲锣打鼓请蚂拐回村过年,这就是蚂拐节日的来历。

十八、蓄水节

蓄水节,通常是在七月初七举行。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相信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是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十九、送灶节

送灶节,是壮族人民送“灶王爷”的节日,时间与汉族一样,都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传说这一天,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职七天,禀报人间情况。为了讨好灶王,人们要祭奉灶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满。同时,各家修建新灶,打扫卫生。送灶节过后,就开始为过好春节作准备。

二十、鸡得节

鸡得节,与端午节、爱猴节一样,都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在这一天,父母亲会为孩子准备五色糯饭,并在午时分为孩子当好“鸡得”。孩子们会邀请一些年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回家,一起爬上小楼阁聚会或到野外聚餐。饭后,孩子们会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一起吃,直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以上就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壮族传统节日,更好的了解我国多姿多彩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壮族知识科普#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1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