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四季的祭祀名称各不同

  五邑大学文学院庞光华教授,详文参考《何九盈先生学行述论》(台湾花木兰出版社年)

  中国在佛教传入以前到底有没有宗教,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术界有人惯常用儒教、佛教、道教来总括中国的传统宗教。这其实是很大的误会。我们稍稍做一个简要的辨析。

  汉字中的祭祀文化

  我国的原始宗教不仅是信仰,也是祭祀。而祭祀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仪活动。因此,必须对古礼有所了解,才能对祭祀文化有全面的理解。

  我国自古称为礼仪之邦,其实各种“祭祀”就是各种礼仪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主要研究汉字中所透露出的古人的祭祀礼仪和文化。

 《说文》:“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

  古人春夏秋冬四季的祭祀名称各不同。《尔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蒸”。

  郭璞注:“祠之言食”。段玉裁注引《公羊传》曰:“春曰祠。注‘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

  段玉裁注意到许慎与何休的解释不同,东晋郭璞注《尔雅》采用了何休的意见。按照《说文》的解释,则“祠”与“辞、词”同源,“祠”主要是用文辞来祭祀鬼神,祭品不多(祭品最多的是冬天的臘祭)。

  按照何休注《公羊传》和郭璞注《尔雅》,则“祠”与“嗣”同源(二者都从“司”得声,有同源的可能)。

  两种说都有道理。清代大儒段玉裁也不能裁断哪一家最正确。

 古人祭祀必用酒肉,而《说文》称“祠”没有酒肉,“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这是解释前面的“品物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春祭的特点。

 古人关于四季的祭祀都有观念上和语源上的说法。

  夏祭曰礿,郭璞无注。段玉裁注引《公羊传》曰:“夏曰礿”。何休注:“始熟可汋,故曰礿”。

则是以礿和汋同源。秋祭曰尝,郭璞注“尝”是“尝新谷”的意思;冬祭曰蒸,郭璞注“蒸”是“进品物”的意思。

郭璞注实际上是训“蒸”为“进”;我以为郭璞关于“蒸”的注解还不十分准确,“蒸”应该训“众多”,蒸祭在冬天,冬天是农闲时期,人们有时间准备食物,而且冬天为了过年,储备的食品也最多,所以祭品也是四季祭祀中最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3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