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祭祀祭祖,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祭祀是中国传统信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祭祖又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祭祖的基础是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和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情系统关系密切,祭祖之礼在所有祭祀活动中最为繁杂,中类也多。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就祭祖的组织者而言,因为所祭多是一家、一族、一姓之祖,所以是私祭(家祭);当然,对华夏祖先炎、黄二帝的祭祀,也有国祭的形式。就祭把的地点而言,可分庙祭和墓祭等。庙祭在家庙祠堂中进行,没有这些特别设施的则只是张挂祖先影像或置放祖先牌位来祭祀。墓祭是到坟茔祭祀。除庙、墓祭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野祭(也叫望祭),既不在墓地、也没有牌位一类,只是随处望空而祭。这种情形多是客旅在外而逢致祭之日所为。岁节祭祖,是祭祖中最重要的部分,随机的情形并非每年都有,生辰忌日年年也只能有一次,显然,仅此是不足以表达子孙对父祖先人的亲情敬意、幽幽萦思的,此时,岁节作为年历表上突出的点,正好可资利用。于是,根据不同情况而确立的疏密有致的岁节之祭就出现了,首先,这种岁节之祭使祭祖在时间安排上井然有序,并且和生者的生产、生活等等同步,不致影响家庭及社会的正常生活。其次,由于岁节之祭和生者生产生活的同步,更能体现人们的孝思。人们按照阳世的寒暑冷暖、耕耘收获来安排死者的生活,人情味十足,煞是感人。再次,岁时礼仪的强化功能在岁节之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正是如此年复一年的岁节之祭,才使人们对祖先的的缅怀永无歇息,才使与祖先的关系永远那样密切。可以说,这种年复一年的岁节之祭,正是维系中国父亲纵式链条的一个重要方面。岁节之祭的时间,有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十月一、年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以及每月的朔望等。就具体的使用情形来看,以上时日不一定都要祭祖,小门小户可能只在几个时日进行,而一些富门大家的岁节之祭则可能超出了上述时日(如孔府)。在这些岁节之中,有的只是洒扫焚香之祭,有的则有一套极为严谨的礼仪:有的庙祭,有的墓祭。轻重不等,内容独具。其中,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是三个最隆盛的日子。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地,很难详尽而精确地将岁节之祭分别括,这里只举几则资料作挂一漏万的介绍:,元旦、今节,家家设供致祭,岁时行幕祭礼,正月三日、末食日、七月望日、十日,亡者生、忌日,皆墓祭,据事加事生之义,凡有特别食品孝亲者,单用以把先,然无常品,无定期。定期设祭,尽人形之,则风俗之所关也,元旦祭家祠,无祠蔡木主,无主祭篡(祭用庶馐,焚香奠酒,燃竹,化纸钱、冥镪,每祭皆如之,后不再赞)。祠堂。选自《清俗纪闻》,上元祭;清明祭;端午祭以角黍;中元祭;中秋祭以瓜果月饼,不用馐;十月一日;腊月八日祭以粥;除夕祭,焚香达旦;忌日祭,以三代为断,远祖唯始祖设祭,时节祭:如元旦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节,各家每遇此等时节,均在神前供馔,焚香、焚表、叩首,以答神灵,生辰、忌日祭:为祖先或父母生日、死日举行之祭祀也。显然,与家有关的祭肯定是祭祖了,在中国的所有祭祀中,这是占比重相当大的一个部分,祭祖之外的祭神,在许多方面是不能与前者相比的,前边引述的资料,充分证阴了这一点,就时间而言,神之祭远不如祖之祭那样频繁、绵长,此外,祭还纯是家庭、家族的事情,而祭祖则几乎是家庭和家族的事情。茏统地来说,祭祖是发生在家里的事情,连缀的是家人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是家族内部的方式。首先,祭祀者和被祭者是一家人,祭祀者是被祭者的后代,他们之的关系成远或近、或疏或密,总是具有亲缘的。一般来说,除了个别大节祭祀所有祖先外,更多的是祭近世的祖先,如父、祖、曾、高,合起来为五世。古人认为“五世亲尽”,相对来说,五世之内亲情更浓,家的意味也就更足。至于先祖,那是关系到一家一族之来由、血统的,比较要紧,也受到比较经常的祭祀。其次,所用的祭祀方法也是家庭式的,人们奉献给祖先的不仅是香火,而且主要是更实惠的钱财、酒饭、衣物及至房舍、用具等,就如同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家庭中的互助长养这正如《中庸》所谓:“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存其时食,对于家庭来说,祭祖是一件大事。除了虔敬的心情态度之外,还要有种种设施,诸如祠堂(家庙)、祀田等。祠堂、祀田是家庭祭祖设施、条件中的大项。祠堂提供家祭的场所,除祭祖之外,它还是处理其他家族事务的会堂、公堂。古时候,一般认为建造房屋的时候应该先修祠堂,《郑氏规范》明文规定“立祠第一,所以奉先世神主”;《朱子家礼》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讲祠堂。从现实的孔府和虚构的贾府的祠堂,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祠堂的情形。祀田则提供祭祖的经济条件。这是一块公田,是由一个家族(不论这个家族有多少户、多少人)共同所有的,显然,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可能都有祠堂家庙和祀田的,但不论如何,也必须认真对待,所用祭器必洁、祭品必丰、态度必敬,般来说,祭祖尤其是大祭,都有同时指向先后两个方向的内容。向前是享先,所谓“凡有特别食品孝亲者,率用以祀先”。向后指训后,即以祭祖之举来训导、育化后代。其显在的表现是在宗祠祭祖之后,“族长并向子弟训话,勉以孝悌忠信、齐家、服务等大事。……此外,族人有不正者,亦可由族长于祖宗神前惩处之”祭祖也还有共他有些无形的大的作用,育和强化孝道有直接的作用。祭祖之勤惰、敬亵等等,本身就是一种检验孝顺与否的手段,同时祖先的幽灵又在冥冥中有着慑人的力量,涉足祭祖必然强化,稳定学匹思。其次,疏密有致的祭祀活动可以培植、强化家族意识,小家小户对近祖的祭祀不必说,大家大户则更可以通过祭祖联系情感、明确责任义务等。平常也许来往,无多的族人,通过这一次就可以使关系更紧一些;倘若是远在他乡平日与本家无关系的族人,也可能通过一次祭祖而和家乡的族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来再次,祭相还可以将家族结构重新认定和强化。在这里,族人之间的长幼尊卑关系又变得格外清晰明确起来,从而得到重新的认定和强化。家族意识的吳化、家族构的强化,郡有助于焕发和加强家族凝聚力,成功的家族祭祖,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自我肯定,即肯定其稳固、强盛的存在,所有这些,在乡土社会的所有成年人来说,都是有白绝或不自觉认识的。所以,“金翼之家”还算有些出息的东林在墓祭节从不缺席,“他认为这是后代孝顺的行为,同时亲人的团聚可以加强个人间的纽带,成为村落的巨大力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祭祖之举不仅对家族本身意义重大,就是对社会、国家亦如此这和我们传统社会家、国的同形同构相关。家族里的孝,经过简单位移就是国家所需要的忠;家族的控制整合,实质上也就是国家的控制、整合;家族稳定、和睦,也就必然带来社会、国家的和平安定,由此,也就不难明了历代的统治者对祭祖之举的大力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