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通讯员张钰婕
万千“非遗”,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而经过历史长河的绵延嬗变,春节早已成为融入中国人血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归依,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作为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
浙江非遗,灿若繁花。
“浙”里各地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但是“浙”里的年俗,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是遥远又陌生。
在这个就地过年的春节,让我们随着这几部微纪录片一同去寻找那些已经快被遗忘了的,或者根本就不曾知道的那些“本土年俗”吧。
提醒:每部片头15秒,可拖可快进。
磐安赶茶场,国家级非遗项目。磐安古茶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初建于宋,清乾隆年间重修,一直是官家茶厂,集祭祀、茶叶交易为一体。
茶场有茶神。磐安赶茶场以“茶神”许逊的传说和对许逊的崇拜为核心,在历代传承中,逐渐形成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期间,人们祭茶神、演社戏、走访亲友、从事商贸交易,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精彩纷呈。
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是“春社”时节,茶农个个盛装打扮来祭拜“茶神”。台上伶人唱腔婉转,盏盏灯笼流光溢采,迎龙灯的活动热闹非凡。
而到了“秋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活动又变了茶样:迎大旗、大凉伞、三十六行、铜钿鞭、叠罗汉、翻九楼、大花鼓,在一片丰收后的田野空旷处,翻腾着茶农百姓们的喜悦。
衢州九华立春祭,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一声声“甲午回春,三龙报喜讯”“迎春接福,柯城三阳泰”“春神护佑,福祉惠万民”中,接春使者分列在梧桐祖殿正门外两侧,吟唱声与鞭炮声齐响……
坐落在衢州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的梧桐祖殿,是省内外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供奉有春神句(音勾)芒的祖殿。
别急,鞭春牛才是活动的高潮。殿外的田地上,老农牵着披挂红绸的耕牛开始了春耕第一犁,少年扮演的春神句芒,边鞭打春牛,边唱着喝彩谣,喻示着新的一年要勤劳耕作才能五谷丰登。
苍南蒲城拔五更,是省级非遗项目。蒲城拔五更主要是为了纪念海神“晏公”。据传是明朝抗倭时期,为了防止官兵在春节期间疏于训练,而组织了这个活动,后与当地的“晏公信俗”相结合,形成了这种迎神赛会的活动。
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七期间,位于城内东西两庙的八尊晏公爷会被请下神殿,与民同乐。
这是一出“奔跑吧兄弟”的民俗版。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11时半,炮声一响,东西两队抬着晏公爷的塑像,在城内大街小巷奔跑。飞快跑上一圈后,两支队伍会集合在十字街,这时再开跑,比谁跑得快,跑得稳。
蒲城拔五更由民间自发组织,年年轮做,全城参与,有还杠还红、坐硬轿、拔天申、换软轿、落人家、出巡、游四门、讨喜彩、落公馆、吃五更饭、拔五更、抢杠、抢红等三十多个环节,历时十四天,每天都有新花样。
宁海前童元宵灯会,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元宵,前童塔山童氏族人都会行动起来,鸣锣开道,放统花,抬出鼓亭、抬阁,转起秋千。吃货也开心坏了,晚米汤包麦饺筒、咸馏甜羹圆麦饼,来者都是客,管饱管吃好。
最有看头的还是鼓亭、抬阁、秋千。一律都是朱金木雕,流光溢彩。鼓亭,似多立面层层相叠的翘檐宝塔;抬阁,是一个船型的活动小舞台,演绎历史经典;秋千,上下转动,如孩童一蹬一跳,尽显喜庆。
当然,还有少不了的看大戏,听丝弦锣鼓嘎闹猛,看龙旗先导罗伞随、龙灯狮子船灯舞台,进三退二“碾后街”,满街满巷都是灯彩一片人山人海。
祝福,绍兴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省级非遗项目。
“祝福”大典,多在腊月廿四至廿八择黄道吉日进行。祭祀福神,拂晓之前举行的称“勤俭福”;在黄昏时举行的称“懒惰福”。从掸尘到摆放福礼再祭拜,每一步都各有讲究。
一般人家备“三牲福礼”,即肉一方,鱼一条,鸡一只。讲究一点的用“五牲福礼”,加上鹅、羊肉。以家禽做福礼,一律忌称“杀”,须称“装扮牲屠”,以图吉利。
“祝福”大典供奉的神像,多印有“南朝圣众”字样,指抗元殉国的英烈。宋亡后,人们不得不以隐讳的方式祭奠他们。
宁波奉化布龙,国家级非遗项目。
奉化布龙,多为九节,龙头只有八斤重。轻有轻的好,灵活!龙扑身、挨背龙、龙搁脚、套头龙、大游龙、小游龙和龙钻尾……时而腾云驾雾,时而翻江倒海,所有舞蹈动作一气呵成。
泰顺百家宴,省级非遗项目。
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泰顺百家宴始于北宋时期,由三魁镇张氏先人的族内祈祷仪式“做春福”演变而来,意为迎春接福。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
百家宴的同事,还将举行盛大的典礼,祭拜地方神祉陈十四娘娘和木偶戏神王乞佬。所以百家宴对祭祀用的糯米酒与猪有特殊的要求,选择的稻米是相对较为偏僻的山田,这里的稻不施肥、不喷药、不除虫,顺其自然。酿造的酒也不允许事先品尝。猪选择的是阉割过的公猪,吃的是菜或米糠。这两样为来年祭祀所用的供品,由专人负责,一年一养或一年一酿。
永康迎花烛,省级非遗项目。永康迎花烛始于宋代,至今多年的历史。
时间都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当天,村民们会抬上一支巨大的六角形花烛在各村巡游,以纪念乡人陈亮高中状元,重现当年骑马游街,荣归故里的喜庆景象,同时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迎花烛”形式独特,很有气派。花烛台由木制的底座、烛身、烛顶组成,烛身顶部插有六面彩旗,分别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烛身是一支2米多高的雕花大烛,上面雕有宋光宗御送状元返乡、骑马游街等场景。
迎花烛队伍先在中心的龙籍庙集中,大锣、虎头牌、蜈蚣旗、彩旗等仪仗开道,花烛台由前后各两人用红漆木杠抬扛,随后巡游到各村。
云和讨火种,在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举行,每三年举办一次,以云和县沙溪村、高胥村为中心,涉及全县范围10多个火局(采火点)及周边40多个村落。
这一民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为基础,以讨新火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民间信俗活动。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至今有多年历史,活动沿袭自古确立的程序,包括:祭神、祷祝火局、讨火种、接新火、吃仙娘饭、看酬神戏、阅城送火、散神熄火等,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自觉形成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是地方历史文化、族群精神在代代血脉延续中的再现。
浦江杭坪摆祭,省级非遗项目。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浦江杭坪村的百姓都会聚集到一起。迎关公是“摆祭”仪式中最为热闹隆重的一个项目。上午8点整,由马牌高灯、锣队、铳队、旗伞队、香桌、什锦班和近千名手持香烛的虔诚村民组成的迎接队伍,赶到离村一公里外的关公庙迎接关公,经过一番隆重的请神仪式后,将关公像请上轿抬回村中。一上路,大旗猎猎,铜铳齐鸣,锣鼓阵阵、丝竹声声,队伍绵延达1公里左右,场面十分隆重壮观。
关公迎好后,摆祭才算真正开始。村民们将精心准备的各种祭品,摆放在关公像前的供桌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精美的米塑了,一件件形态各异的花鸟虫鱼、走兽飞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厅两边分别摆放了打扮漂亮的架猪和架羊。
如今,杭坪村摆祭仪式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村民通过迎送关公、摆祭、演戏、迎灯等隆重热闹的综合性传统民间风俗活动,来祈佑新的一年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安吉上舍化龙灯,国家级非遗项目。
“化龙灯”根据史载又称“花龙灯”,它以“花变龙”的制作艺术别具一格,因此后来谐音叫“化龙灯”。
26盏花灯,分是“串花灯”,合为“舞龙灯”,由竹竿剖开糊纸、装烛、上色、点缀后化为鲜活威风的彩龙,寓意“福禄和合”。
据传,这是当地民间一朱姓老人根据当时庙会、灯会的表演形式,制作一系列花灯而组成“化龙灯”的雏形。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演化,逐渐演变为村中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时必演的一个传统节目。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