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朝贵族女子婚前培训的结业考试

《诗经》中的《采蘋》这首诗,从表面来看描写的是庖厨、祭祀的事情。其中庖厨是为人妻子的分内之事,在祭祀活动中帮忙准备祭品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学者们研究发现,这首诗记载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而是周朝贵族女子出嫁前培训完成后举行结业考试的场景。

《礼记》有云:“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这段文字对当时即将出嫁的女子进行的婚前培训做了简单的介绍。培训时间:女子出嫁前三个月。培训对象:即将出嫁的年轻女子。培训地点:祖庙或者各自宗族的宗室。培训人员:女师。培训内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结业考试:教成之祭。培训宗旨:培养女子顺从之德。

结合诗中“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谁来主持祭祀?就是年轻的女子),更可以断定,这首诗就是描写贵族女子婚前培训完成后,举行婚前培训结业考试——教成之祭的的情形,这场考试的成绩也是评定女子是否勤劳贤惠的重要依据。

从诗意和《礼记》来看,这场结业考试极有可能是以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不过写成诗歌,编成乐曲后,应该只保留了其中大致的流程。周人通过诗歌的吟诵、乐曲的广泛流传,将这种婚前培训观念深入人心,不断扩大影响和实施范围,逐渐形成独特的婚姻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未婚女子事先了解提前预习,更让已婚妇女复习巩固以免遗忘。

《采蘋》全诗分三章,也就是待嫁女子婚前培训结业考试实际操作的三个环节。

一、祭品的准备。

蘋,又名田字草

“于以采蘋?”“于以采藻?”这两句提到了两种植物,也是两种祭品的材料:蘋、藻。蘋和藻都是水生植物,水代表女性,而且水生植物多柔顺,所以借此象征女性柔顺之德。当然祭祀不会只上俩菜不上酒肉,那也太朴素了,按照《礼记》的记载还有鱼。鱼的繁殖能力很强,所以古人把鱼看作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也暗喻女性繁衍后代的意思。当然对于女性来说摘野菜总比捕鱼来的容易,更有代表性,所以选蘋、藻来代表祭品。

”南涧之滨”“于彼行潦”说的是采摘蘋、藻的地方。当然蘋、藻不是只生长在南山附近,也不一定非得去南山采摘。我觉得诗中故意这么说,有两层意思:一是普及植物学常识教育,目的是告诉女子蘋、藻的生长环境和地理分布,便于采摘;二是强调祭祀必须用上好品质的蘋、藻。同一种植物生长环境不同,品质就有差别。这里可能是以南山附近的上好品质的蘋和藻为例,强调祭祀的食材必须精挑细选。

二、祭品的制作。

在古人眼中祭祀是很神圣隆重的事,所以必须要讲究,否则心不诚就无法感动祖先、神明,那么祭祀就没有多大意义。正是这个观念,在祭祀过程中祭器的选用、祭品的制作都很细致严格。

“维筐及筥”“维锜及釜”就是说祭品要用指定的筐和筥来盛放,烹饪的灶具要用专门的锜和釜来操作。这看是小事,其实关系到祭祀中各种祭品的正确放置和使用,这就是礼的具体表现,这也是见微知著的精神,说不定这还是当时结业考试的重难点呢。

三、祭祀仪式。

古代的祭祀一般由男子举行,而现在这个祭祀是由年轻的待嫁女子主持的,这在诗中说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祭祀的方位也不一样,是在“宗室牖下”。古代的宫室一般是前堂后室的格局,堂室之间有墙壁隔开,这面墙上开的窗就称为牖。而一般正式的祭祀方位是在家的西南角(也叫奥),那是家神所在的方位。《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一语。可见这场祭祀是非正式祭祀,或者是即将出嫁之女的专门祭祀。

最终成功通过考试的女子具备了出嫁的资格,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准备婚嫁之事了。

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也效法古人,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进行婚前培训,也许对当前节节攀升的离婚率会起到一定作用吧。

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诗经译注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6.2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9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