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作为古代常见的活动,有哪些方法和规定

北京中科曝光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对象的巫术、民间风俗信仰在祈雨活动中的影响和表现,有多篇论文涉及。李锦山《考古资料反映的农业气象及雷雨诸神崇拜——兼论古代的祈雨巫术》介绍了对雷雨神的崇拜和先秦、汉代的祈雨巫术。

国光红《关于古代的祈雨——兼释有关的几个古文字》巫师求雨的方法及目的。邵念轩《论巫术活动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介绍了巫觋的发展及巫术活动在宋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牛利利《宋元明清时期秦州地区的灵湫信仰》主要研究了秦州祈雨习俗中灵湫祭祀的相关内容,包括灵湫在秦州地区的分布、灵湫祭祀的方式及信仰特点、灵湫信仰形成的三个原因,体现了官方和民众祈雨信仰的良性沟通以及三教融合。

01一、祈雨的礼法规定

《大唐开元礼》中提到的岳镇海渎、能兴云雨的山川则不再去祈祷,只祭祀社稷。因此北宋时在礼制层面的祈雨活动基本与唐代相差不大,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北宋特定时代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

北宋徽宗时制定的《政和五礼新仪》由于已到北宋末期可以说是对于以往礼制规定的祈雨仪式的一个总结,所以本节通过《政和五礼新仪》来论述北宋礼制中的祈雨仪式。

1.大祀:雩祀、九宫贵神

雩祀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仪式,是国家举行盛大礼仪规格的祈雨活动,“雩,祈雨之祭也,大雩祭天,而雩天子之礼也”,《说文解字》中解释雩为“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

自商周以来就是国之祭祀,国家遇上大旱则率巫舞雩。唐朝以前雩祀多祭祀五方上帝,唐代以后祭祀昊天上帝逐渐成为惯例,宋代沿袭唐制雩祀也祭祀昊天上帝。

政和五礼新仪中记载雩祀的仪式包括十个环节,可分为雩祀前准备,雩祀仪式,雩祀结束。雩祀前准备,首先是“时日”,挑选四月的某天雩祀上帝,由“太史局择日报太常寺,太常寺参酌申奏具时日散告”宋代礼部和太常寺是专门管理祭祀的机构,所以由太史局选择日期报给太常寺参酌发布。

选择好日期后则需要“斋戒”,祭祀前十天举行斋戒仪式;祭祀前两日要奏告配享的皇帝,“前祀二日奏告太宗皇帝室如常告之仪”;还要准备“陈设”,祭祀前三日要准备祭坛、祭祀的物品、进献的食物等。

《春秋》说“龙见而雩”,龙星一般在立夏后出现于是进行雩祀。而《五礼精义》又说“自周以来,岁星差度”,如今龙见可能要到五月了,这时再祈雨已经太晚了。

现在如果在立夏之前祭祀就违背旧礼,而如果在季春时祈雨又和龙见之失相距太远,于礼不合。所以商议在立夏之后占卜日子决定雩祀日期。除了雩祀外,英宗治平元年(年)时又规定将祭祀九宫贵神列为大祀,遭遇水旱灾害时遣官祈祷。

最初胡宿上奏认为九宫贵神掌管水旱,虽不见于经传记录,但是在唐时地位仅次于昊天上帝,唐明皇、唐肃宗都曾亲自祭祀,希望能够派遣官员前去祭祀。

2.中、小祀:岳镇海渎、风雨雷神的祭祀

祭祀风雨雷神也如岳镇海渎一样五个步骤,陈设是在祀日丑前五刻,“礼直官賛者诸司职掌各服其服,太常设神位席席以莞,太史设神位版于坛上北方南向”;省撰:“前祀一日,行事执事官集初献斋所肄仪,太祝习读祝文,视币及神位版,讫次礼直官賛者分引行事执事官就斋宫内省馔位”;正式祭祀时也是“祀日丑前五刻”开始。

时日、斋戒未记载具体情况,但根据岳镇海渎和州县的岳镇海渎仪式差不多,所以可以依据祭祀州县的风雨雷神。州县“立春后丑日祀风师”,行事执事官祭祀前三日斋戒,散斋两日致斋一日。

陈设则是“前祀三日,有司设行事执事官次于坛壝门外量地之宜;前二日,有司牵牲诣祠所;前一日,扫除坛之上下,设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其余与祭祀风雨雷神相似。

3.国之祭祀

大祀是国之祭祀,各类仪式环节更多更复杂,而中祀、小祀则相差不大。但在有些环节也有所不同,比如根据祭祀的规格不同,献祭的物品也有所差别。神宗元丰四年(年)就按照祭祀对象的尊卑,规定祭祀物品的规格和顺序,大小祭祀各不相同。

传统礼制规定的祈雨祭祀活动,到了宋代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发生旱灾时,皇帝也会下诏祭祀风雨雷神等,“咸平二年三月十四日,以旱,诏有司祠雷师、雨师”。

但由于宋朝自然灾害频发,水旱严重,随之祈雨活动也更加盛行频繁,为了使祈雨活动更加灵验,北宋政府颁布了更多礼制之外更有针对性的祈雨方法,祈雨的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吸收了民间信仰和宗教元素。这使得宋朝各类祈雨方法勃兴,传统的礼制祈雨反而相对萎缩。

02二、官方颁布的祈雨法

1.《雩祀五龙堂祈雨之法》

有宋一代继承了前代的祈雨法,规范了祈雨的仪式并将其以诏令的形式发布,颁于诸路给各地官员祈雨时有一个统一的参考,并且也详细地记载了祈雨的方法。真宗咸平二年(年),“工部侍郎、知杨州魏羽上唐李邕《雩祀五龙堂祈雨之法》,诏颁于诸路。”主要是择地作坛,取土造龙求雨,如果灵验了还要将龙送入水中。

造土龙祈雨在商代时就已出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提到“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

2.祈雨仪式

唐代沿袭了前代的祈雨对象和仪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加规范,官方雩祀中也用土龙祈雨“修雩祀为泥土龙望祭名山大川以祈雨”,因此在李邕的祈雨法中也用泥土塑龙的办法来祈雨。

造土龙祈雨自商代一直延续到唐代并纳入官方祭祀中,可见其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咸平二年遇旱时措施之一就是颁布了李邕的祈雨法让诸郡长吏参照实行画龙祈雨法是在细绢上画龙祈雨,用细绢来作画,在上方画上黑鱼环着天鼋十星,中间画上白龙吐着黑色云,下方画上水波还有龟吐着黑气。

同时竖起黑旗,将鹅血盛放在盘中,用柳枝沾水洒在细绢的龙上,以此来求雨。若是雨下满三日,则用豭猪祭祀酬谢,将画龙投入水中谢雨。乾道四年颁布的这个祈雨仪式就是皇祐二年的祈雨雪法,只不过加上了缺失的画龙的样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是准备工作,先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和时间置坛,一般都是有水的地方或者丛林洞穴深处潮湿之地,或是灵祠古庙,对参与的人员、服饰、祭品等都作了要求,祀官要先读祝文表达祈雨意愿。

03结语

祭祀完毕等待降雨,如果如期下雨了,还要祭祀酬谢,就是最后一步赛龙法。

就是用猳猪来祭祀酬谢,祀官再拜奠酒后读祝文谢神,最后把画龙送入大水或潭穴中皇祐祈雨法是在景德画龙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都采用画龙的方式,而且在祭祀和谢雨时景德三年和皇祐二年的祈雨法都加用了白鹅和豭猪祭祀,而李邕祈雨法中的龙则是用泥土塑造而成,仪式也与后两种祈雨法有所不同。

以上三种祈雨法它们主要的核心依托对象就是龙,只不过龙的状态不一样,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和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3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