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末期盛兴人祭,到了西周才有刍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

人类进化成人之后,有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

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门历史文化。自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民族的不同,各地的祭祀文化也不同,祭品也随之改变。

最早的时候是用活人,来做祭品,称“人牲”。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期间,为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而杀戮活人以为祭品。一般使用战争中的俘虏、被征服部落贡纳的青年男女及儿童或由此而形成的奴隶。使用人牲的数目多少不等,一般为数人、数十人,有时更多。

人牲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约从公元前—前年人牲在从东方到地中海这一地区的许多古代文明中都曾流行。墨西哥的玛雅人、秘鲁的印加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也有过这种习俗。

到西周,这一制度仍然保留,东周时期逐渐衰落。

到了殷商的时候,出现了人牲和狗牲。殷人崇尚白色,主要以白狗做祭品,但是一般同时和人牲同时使用。《山海经》中记载,西周时期祭祀天地神灵开始用动物、植物代替人做祭品。

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鳞,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动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xí),其动物宜羸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bì)。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翻译就是:大司徒的职责,掌管天下各国土地的地图与记载人民数的户籍,以辅助王安定下天各国……根据按土地计算贡税的法则,辨别五种不同地形所宜生长的人和物。一是山林,那里宜于生长毛细密的动物,宜于生长栎树之类可供染色用的植物,那里的人民毛长而体方。二是川泽,那里宜于生长麟甲类的动物,宜于生长莲芡之类结子多的植物,那里的人民皮肤黑而润泽。

三是丘陵,那里宜于生长有羽毛的动物,宜于生长李梅之类有果核的植物,那里的人民体型圆而长。四是坟衍,那里宜于生长有甲壳的动物,宜于生长有荚角的植物,那里的人民肤色白而体瘦。五是原隰,那里宜于生长毛短浅的动物,宜于生长萑苇(huánwěi)之类丛生的植物,那里的人民胖而矮……

那当地人民祭祀山神的时候,用毛物祭祀,就是希望它们能生长得更好,这是西周的祭祀理念。也有的用草的样子来扎成动物的样子当作祭品,体现了西周仁德的政治思想。

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里有写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装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作柴草,一烧了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

还用一种是用血来做祭祀,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最残忍的还是“人祭”,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战争中的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能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杀祭神灵。

到了现代,随着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提倡“零碳祭祀”。取而代之的是: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网上祭奠等等祭奠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2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