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是中元节,要做到二食三忌四做

中元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祭祖节、团聚节、施孤和斋孤。

该节日兴起自梁武帝,定型于宋元两朝,那时家家户户都知道祭祖、放河灯的习俗,逐渐的就被普通家庭熟知接受。

时代的前进发展过程中,中元节被取缔过,被诋毁过,被恶意中伤过,被遗忘过……被当成糟粕文化嫌弃过。

但无法否认的是,作为传统节日,中元节经过融合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表达的意义更加积极向上,已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

近几年,人们思亲访古,冥币冥衣五彩衣,肉山酒海庆中元,彰显孝道传承;人们普济众生,面塑茄饼放河灯,发扬传播乐善好施的仁爱精神。

中元节,特别孤单惶恐。最需要的是在意,虽逝者已别,但用食物就能表达最真挚的祝福。

摊茄饼。茄饼指把新鲜的茄子切成细丝,裹上层面粉,用滚油煎炸,成熟的茄饼就是用来祭祀的祭品。

据说,部分地区,七月十五前,会组织人员搭台唱戏3-5天,并摆放祭品,还会展开贸易或者亲朋聚会。

民间的说法则认为,茄饼是用来让已故先祖前往盂兰盆会路途中,携带的干粮,避免因饥饿无法准时参加盛会。

捏面塑。捏面塑指用面捏形状不同的花馍,按照民俗说法,中元节前,家里的妇女会给家人捏同个属相的花馍,如鼠、虎和蛇造型。

花馍捏完,再捏瓜果梨桃造型,用五彩稍微晕染上色,就能成为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观赏价值较高。

现在的茄饼和面塑,已成为两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愿意花时间精力制作,只因活着的人想让离开的人知道,这世上还有人在意他们。

中元节,尤其神秘独特。最需要的是感恩,虽逝者已逝,但还是要心怀敬畏,坚决不触及行为底线。

忌乱食乱踢。中元节,时值七月半,暑尽寒来,人们就要开始都要换衣防寒,传统思想中认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样适用于逝者。

旧时,凡有新丧,都要上坟烧纸,期间祭品必有衣服、肉食瓜果。因此,夜间行路,要谨防踢到别人烧的钱财衣物,更别偷食祭品,实是大不敬,还可能遭到主家记恨。

忌妄论是非。清朝乾隆年间史书记载,俗谓祖靠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家贫无敢缺,意思是祭祀祖先,要用好酒好菜,不能因家贫打折扣。

既是祭祀祖先,当恪守成规,别妄论别人的是非曲直,特别是已经故去的人。即使真的有错,也不该再纠缠不休,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忌深夜行路。中元节,传统思想认知中本身就具有恐怖意味,大部分人都有惧意,夜间行路的惧意更甚,稍有风吹草动,都会给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

中元节,格外适合缅怀。最需要的是仪式,虽逝者已逝,但还是要用仪式表达感恩的情绪。

宜祭拜祖先。白天宗庙祖祠,摆酒食斋果,儿孙后代依次跪拜磕头,祈求家宅平安,家族兴旺,表达对逝者的感恩和怀念。

宜放置河灯。放河灯不是简单的游乐项目,而是用来祭祀无主的逝者和意外去世的人,河灯可自行制作简易版,还可在网上购置。

中元节夜间,把燃烧的河灯放到河里,顺着河流缓慢漂流,河面灯火通明,随风摆动的河灯就如同天际的繁星,映照的是普通平凡人生命的飘零和孤寂。

宜烧纸钱。中元节烧纸钱是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烧纸钱的时间要在晚间,烧前要先画圆圈,把纸钱烧在圈内,焚烧的过程中还要呼唤逝者的名字。

宜回娘家。中元节,部分地区外嫁的女儿,比如广西部分地区,就要携带鸭子回娘家,看望妇女和手足兄弟,敬祖祈福,家里人开怀畅饮。如家里父母去世,则更要回家祭拜,以示感恩。

除上述提到的风俗禁忌,不同地区还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俗,如挂面羊、普度等,具体要根据实际来调整行为,表达思想感情。

回过头看,中元节,陪伴年迈的父母,施舍路边乞讨的残疾人,照顾受伤的动物,用实际行动践行孝道仁爱的思想,都是中元节,最想要的善意和温暖。

最后要说,若中元节的意思是重逢,那幸福快乐过好平凡普通的日子,锲而不舍追求美好生活,用勤劳的付出换来光明的未来,就是给逝者最大的宽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2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