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祭,不必三牲齐备

“三牲之礼齐备,序齿烧香”,在古代,每逢祭祀都会准备相应的祭品,越是重要的祭典祭品越是隆重,这一习惯直到今天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就好比几天前村里帝庙翻修落成祭拜,父亲便备下了一只猪脚和一只鸡和其他一些东西作为祭品,这些东西虽不是顶配的祭品,但是也是不小的花费,而且祭拜完之后祭品的处理过程中的浪费问题才是本文更想说的事情。

每次祭祀完的祭品,可以说是吃掉得少、倒掉的多,尤其是当祭祀时在非有放假的时候,家庭成员外出谋生未归,家里只有一两口,一只鸡尚且吃几顿,一只猪脚更是吃好久,而通常三顿之后因为食物不新鲜或保存不当而腐败,此时不得不倒掉。加之现在社会,鸡肉猪肉等早已不是古代时候的稀罕物,吃腻是常有之事,且现在的人胃口普遍不是很大,尤其是从事非劳力工作的,因此不想吃、吃不多也是助推了祭品浪费。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家吃不了,可以送亲朋好友邻居啊!这种祭品处理方式,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是通常由于存在如下情况,这种方式常常不切实际。首先,祭品多为食物之类,保存期限短,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其次是赠送对象,若选择同村的邻居或朋友,他们会跟你说:“不了不了,自己家的都吃不完。”,也确实如此,毕竟村里的祭祀通常都是全村同祭,退一步讲,不是全村同祭,只是自己家祖先祭日祭品,那么对方通常会说:“不了,不了,都吃腻了。”,同样的,即便不选择同村的人,选择居住在远方的亲朋好友,也通常都是先表示谢意然后跟你说不用了都吃过吃腻了。

所以说,想要祭品不浪费,还得回到祭品本身。既然现有模式下的祭品通常会被浪费,那么就改变现有模式,首先是改变祭品规模,比如祭祀的时候家里就一人,那么按一人的分量去准备祭品即可,不要觉得这样祭品太少、不隆重,需要知道礼轻情意重,而且祭品说白了就是祭祀场地走个过场,最终真正消费祭品的既不是神仙佛祖,也不是列祖列宗,而是活着的人自己;同时,面对被人说自己准备的祭品少什么的闲言碎语,一切都左耳进右耳出。总之,祭祀时最终消费祭品的有多少人就准备多少份祭品。这样一来,即不会浪费祭品,更能节省支出,细水长流,最终可以为了节省诺大一笔钱。

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一家改正祭祀观念,终究影响的是一家之人,要想全社会层面杜绝此种祭品浪费的现象,就需要广大农村地区、社区等基层社群管理人员主动作为,向居民普及正确的祭祀观念,移风易俗,节省居民的祭祀支出,从而节省社会支出,让资金流向正确的地方,比如将从祭祀开销中节省出来的钱为孩子买几本书、或自己去看场电影等等诸如此类。

总归而言,今日的祭祀,祭品没必要非得很隆重,只要心意尽到即可,毕竟神佛祖先终归虚无,活着的人才是实实在在的,因而祭品怎么置办,需要根据的是消费祭品的人数,而不是要祭拜的神佛祖先有多少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5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