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http://m.39.net/pf/a_4639925.html诸葛亮(年-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至于他被世人称为发明家,恐怕大家就有些陌生了,出于好奇查阅了相关史料,据初步统计,诸葛亮一生发明了“搭桥枪”、“诸葛驽”、“孔明灯”、“孔明棋”、“地雷”、“孔明锁”、“八卦阵”、“木牛流马”、“八兽”、“馒头”等。在这诸多发明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平时在歺桌上吃的“馒头”竞是他发明的,假如说真是他发明的,那它距今将近年了。带着这个疑问,对“馒头”的来历做一次深入的探究。结果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现分享如下:一、“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任蜀国承相期间,西南地区兵荒马乱,战事频繁,为了平乱,在蜀汉建兴三年(年)秋天,诸葛亮亲自出帅,带领军队前往讨伐,他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途经泸水的时候,发生一件事。据《三国演义》第91回描写曰:“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有一天班师回朝途经泸水时,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军队士兵被迫停止行进,诸葛亮问道:“出现什么情况?”士兵探明情况后回报说:“前面河水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挡住去路无法渡河,行军的道路受阻。”而精通天文诸葛亮,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急忙上前对诸葛亮说:“从当地人中了解到,要解泸水之患,必须以四十九颗南蛮人头为祭,以安抚泸水河神,否则,水患难以平静。”诸葛亮听罢,说道:“南蛮的事都已经平定了,我怎么能在虐杀俘虏呢?我另想办法。”为了解决祭祀河神的问题,诸葛亮沉思片刻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叫来了几个军中厨师,命令他们宰杀一只牛和一只羊,用面粉和水,将牛羊肉包至其中,做成人头的形状蒸熟作为祭品,便称这种祭品为“馒首”。诸葛亮将做好的四十九个“馒首”祭品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中,祭完后,果然风平浪静。蜀军浩浩荡荡地渡河而过,顺利返回。自此诸葛亮以面食代替“馒首”祭祀河神之事就这样流传开了,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一直沿用至今。二、“馒头”是从“蒸饼”演变而来的。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以前,我国是没有馒头的。人们所吃的面食物中,只有一种叫“蒸饼”的面食。据《齐书》记载,在太庙祭祀上,人们用“起面饼”作为供物,这种起面饼“入酵面中,样子松松然也”。也就是说,在蒸饼之前,是没有发面食物的,人们吃的大都是死面食物。而且,如今我们所吃的馒头,在当时叫“蒸饼”。到了晋代,“馒头”的字样出现在史书中。《饼赋》中记载,“馒头”指的是内含肉馅的大个“蒸饼”。唐朝,馒头的形状开始变小,有了“玉柱”、“灌浆”的别称。直至宋代,馒头作为一种常见点心,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馒头的形状也渐渐有了现在的模样。事实上关于吃馒头的最早的记载可追溯的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另根据《名义考》中的说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之馒头”。时至今日,馒头的样子仍然没有定式,北方不带馅的馍、卷子之类,被称为馒头;南方带馅的面兜子、汤包等也是馒头。(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