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乏会遇到有这样厉害的人,比方说,有些人他总能一针见血一眼就看到问题所在。
多年前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流感的那种症状:乏力、咳嗽、不舒服,按医院三件套:抽血、拍片、打点滴。
按以往经验就是一般三五天就能好转,最迟一周。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事折腾了我两个月都没有全好。
也就是咳嗽,有时厉害起来,咳嗽咳得天旋地转。医院辗转几次,结果就是剩下咳嗽的这个病尾巴一直好不了。
那个时候真得整个人都要崩溃掉,很影响日常生活,一堆的药就是好不了。
后面回去老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去了当地一个老中医那看看。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有太大的信心。
老中医在给我把了脉,看了舌苔和询问一些病症后,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我看不懂的字,然后让我拿去配药。
当时我的内心忐忑不安,医院折腾了近两个月,就是这个咳嗽,一直好不了。
老中医则云淡风轻得说:“调养一下就可以了,不用太担心!”
当时家里人一直认为我要咳成肺炎了。
在我半信半疑的状况下,烧起了药壶,喝了几副中药,这咳嗽居然真就慢慢得好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有多么震惊。
这让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肃然对中医起敬。
后面在跟老中医表达谢意的时候聊起,我也算是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原委。
老中医提出了一个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治疗方式有没有问题?
当时按我的理解,「对症下药」不正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还原了一下老中医的大致意思,首先,并不否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因为大多数医生也都是这样干的。
这个治疗方式最大的好处可复制,比如说你发烧我给你退烧药、咳嗽给你止咳的、喉咙发炎给你消炎的、有痰给你化痰的。
这就是用特征来治病,稍微有点医学常识,你自己都可以自己去药店配药。
而且,这种方式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也容易上手,因而比较流行和普遍应用。
但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不意味着小部分问题可以忽略,因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还具备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小部分问题实际上都是在身体「自我修复」的功能下解决的。
但是这部分功劳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
这种治疗方式容易让人形成本能「形而上学」的思考问题方式,用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实质上并没有考虑人体本身这个生物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联动性。
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本质的问题:信息的基本面不够。
这个问题实际很好解决,增加自己的信息面就可以了。
比方说:医院看病,为什么会下意识去找年纪大点的医生?
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会认为年纪大点的老医生比较靠谱,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老医生具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资历摆在那,接触过的患者多意味着了解更多病例的信息基本面。
那么,有了丰富的案例支撑,治疗方案的分类是不是就更广些,对于信息面不足的年轻而言,他们的小部分问题就能在老医生这里得到解决方案。
这其实就是「积累思维」的拆解,有时候你的能力不足,可能就是因为你的信息基本面并未达到别人的水平,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就是差在这里了。
所以在碰到有些事情别人一干就成,自己怎么干都差那么一点的时候,多想想,是不是自己掌握的信息太少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要虚心下来向别人请教,去学习?
思考的基础是信息,是大量的知识储备。
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并不是事物的全部,得到的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如果信息的基本面不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答案是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比如说网络上的「喷子」。
我们或多或少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新闻事件,并且会被媒体情绪带动写下自己的评论,或义愤填膺,或深感同情,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经常会颇有戏剧性地出现舆论反转,让人大跌眼镜。
究其原因,在事件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我们是听一方之词,也就是对于事情的全貌只了解其中一方面,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站位在说话的一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舆论反转的关键是另一方也出来发言了,因而,事件的全貌就了解得更多,就有了更客观的判断。
从这里不难看出,如果信息的基本面不够,我们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说古人对于「旱灾」这种现象,因为得到的有效信息很少,所以很难理解,于是就判定「旱灾」是上天对于人间所做善恶的惩罚。为了表述忏悔之意,举办了祭祀的仪式,例如请祭司跳大神、供祭品等等,其他人非常虔诚的跪拜祈求上天原谅。
恰好那个时候,来了场大雨,于是古人认为是自己的诚心打动了上天众神,因而推断「旱灾」发生只要祭祀就能取得上天的原谅,达成和解,上天就会降甘霖以示。
如果久旱依旧未逢甘霖,祭司会说是众人不够虔诚,未能打动上天。
这种「祭祀」一般是时灵时不灵,现代人再看这个问题,对「旱灾」有了更多的了解,肯定不会再去干祭祀这样的事,而且有更多的科学手段来解决这问题,比如「南水北调」工程、人工增雨等等方式。
积累思维告诉我们,你对事物了解得越全面,那么就越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果信息缺失,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因而在错误的方向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