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先秦饮食实践的发展场域与伦理学的兴盛状态相互呼应,使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饮食实践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准则”和“道德准则”。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等思想学说的渊源,先秦儒家对“以德为本”的“人伦关系”、“道德实践”等论题的主张自成体系。
一、饮食为贵从饮食的宗旨和功能上来看,“饮食贵生”是先秦儒家的主要观点,它具有保存生命价值和维护生命道德的道德任务。“贵生”是先秦儒家哲学家在探索、审视、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生伦理观,它表现为“重生”的生死观、“乐生”的人生观、日常生活中的“养生”观念,以及把“贵生”的对象从人推到物、从人的生命延伸到另一种生命的价值。
从饮食领域来看,“贵生”规范的表现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注重食养,也就是通过饮食来维护人的生命;二是提倡吃“生生”,也就是对其它动物在吃饭时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二、饮食礼仪《礼记·礼运》有云:“夫礼之始,以食为先”,这充分说明了“礼”与饮食的关系。礼仪规范起源于饮食活动,最初的饮食礼仪是从祭祀先人的先祖开始的,先人们在祭祀时以食物为祭品,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崇拜;只有通过祭祀和享受,把饮食作为一种仪式,一种涉及到人和人的日常生活,才能把食物的主体回归到人自己身上,这样,人就成了礼节的中心,也就成了礼节的制定者。
这是因为,人类所处的社会物质基础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在各个方面用清晰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饮食生活方面,先秦儒家建立了一套复杂而又系统的礼法,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的正常运转。
1、祭祀食物,事神致福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祭祀是一件严肃、神圣的事情,在整个祭品的整个过程中都要遵循礼仪。《礼记·祭统》认为,在祭祀的时候,要做到“敬、道、乐、时”。
《论语·八俏》中说,子贡要把祭祀用的绵羊去掉,孔子说:“你喜欢他的绵羊,我喜欢他的礼仪。孔子不是不爱绵羊,但如果放牧的话,就会失去礼仪,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牺牲绵羊的原因。整个仪式的献祭都要按照仪式进行,因为只有在仪式中献上食物,才能获得对神的尊敬,这样才能获得祝福。
2、以礼相待,以礼相待
在不同的情况下,先秦的儒家经典中有一套详细的饮食习惯,在不同的情况下,用餐时都有一种明显的谦逊。
一是招待客人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互相请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先秦儒家的饮食礼仪中,主人和客人的身份不同,所要遵守的礼节也不尽相同。
二是用饭招待客人。在招待客人时,身为主人,也要注意一些饮食礼仪。三,共食。共食是一种在吃饭时必须遵循的一套礼节,这种礼节的基本精神是相互尊重、相互谦让。
3、侍奉礼仪,尊重主人
陪同长辈吃饭,必须符合一定的礼仪。正如《礼记》所说,当主人请客,而自己却在伺候时,若有客人给自己端上餐点,那就必须先向主人道谢,然后才能继续用餐。如果不是主人亲手为自己准备食物,那就不需要行跪拜之礼,而是可以自己吃。
在服侍尊者吃饭时,“以食为先,以己为先”,要让尊者品尝,然后才能享用,而且要等到客人吃饱了才能停止。吃饭时要小心不要大口的喝汤,要细嚼慢咽。长辈们在端菜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的气息喷到别人身上,如果长辈要询问什么,我就把目光转向长辈的耳朵。
在长辈们饮酒的时候,也要遵守一些礼仪:“请坐,请坐。”再者,若长者未尽兴,则晚辈不得先行饮酒。《礼记》有云:“年老之人,无人敢不从。”前辈、前辈送上的饭菜,小辈或者地位低的人,都不会拒绝,只需要礼貌地接受就行了,这些规则都包含了“长者优先”的饮食礼仪。
4、饮酒以礼,节制
因为“礼崩乐坏”的情况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先秦的儒家希望在喝酒的时候也能遵循礼法,以“节酒”来规范“礼”,以正酒风气,以正风气;同时,以酒为礼,亦是“君子”的一种表现。
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提倡的饮酒礼节,是为了达到孔子所谓的“只有酒,而不是混乱”的中道境界,孟子说的是“以酒为乐,以德为乐”的道德境界,《礼记》中的“以酒为乐”的境界,让人在酒中不会喝醉,不会受伤,不会堕落。思考、行动、结果;各取所需,各自享受自己的乐趣,各自培养自己的美德。
三、饮食有道饮食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更是为了达到健康、强身健体的目的,在先秦儒家的饮食伦理思想体系中,饮食和生活中包含着许多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而道德的养成是人类饮食的终极追求和最高境界。
在先秦儒家的饮食伦理中,“贵生”、“循礼”、“仁爱”、“节俭”、“道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应该”。饮食贵生阐明了食物对于人和一切生物的生存价值的保育任务;饮食礼仪是如何在饮食活动中协调人类的关系的。以贵生、循礼为本,以“仁爱”、“节俭”、“道义”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以德为本”、“以德”为本的饮食实践,对“善”、“俭”和“义”等“善”的“德”,是指在“贵”、“严”、“义”、“德”等“德”的““德”。在这个时代,“贵生”、“循礼”、“仁爱”、“节俭”、“道义”等理念的有机统一,是““善””饮食的一种理想形式。
结论在先秦儒家的饮食伦理思想中,“贵生”、“循礼”、“仁爱”、“节俭”、“仁爱”、“节俭”、“道义”是““应该””的基本观点:“贵生”则阐明了“以生为贵”、“以生为本”的伦理任务;“食礼”的观点解释了如何在饮食活动中调和人类的伦理关系;而“仁爱”、“节俭”、“道义”等德目,则是在“以贵为本”、“以礼为本”的饮食实践中,对“以德为本”的“理想”人格追求和“道德”的践行。
在这个时代,“贵生”、“循礼”、“仁爱”、“节俭”、“道义”等理念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善”饮食的一种理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