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一样祭品,它们除了用作献祭的牺牲外,还承担了另外一项任务,那就是为人类“替罪”,从而衍生出了“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在整部三国故事中,就有一些人是出于自愿或是懵懂中就成了别人的替罪羊,甚至有的因此还稀里糊涂就丢了身家性命,着实可怜。一、夏侯渊曹操原本姓夏侯,其父被宦官曹腾收为养子,所以曹操本质上既是曹家人,又是夏侯家人。由于这层关系,曹操对夏侯氏兄弟非常器重,比如不管是夏侯渊还是夏侯惇,曹操就经常委他们以军权重任。这其中尤其是夏侯渊,曾经常替曹操当替罪羊,这让曹操甚是感动。原来,曹操打小就经常惹是生非,是个典型的混世魔王,一次犯下了案子被官府捉拿,讲义气的夏侯渊主动站了出来,替曹操顶了罪,被打入了大牢。幸得后来被曹操打通关系,救了出来,这才得以免祸。从此,夏侯渊更是成为了曹操的心腹大将,跟随曹操一路南征北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看来这样的替罪羊当得还是比较值的。二、王垕(hòu)这是《三国演义》小说中虚拟的人物,正史中并无记载。当年曹操在寿春大战袁术时,双方相持不下,曹操缺粮,又遇大旱。于是当时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便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叫他用小斛给士兵放粮,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说:“这样做的话,军队会有怨言的。”曹操说:“你就这样办,我自由良策。”于是王垕就按照曹操的意图去办了。要知道人肚子里是有杆秤的,能否吃饱是骗不过的,果然吃不饱饭的将士开始怨声载道起来。曹操为平民愤,便以盗窃官粮的罪责将王垕砍了脑袋,以王垕的项上人头稳定了军心。就这样,王垕做了替罪羊。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曹操是奸雄,牺牲了王垕的性命,既解决了粮草不足的一时之急,同时又让士兵没有怨言。其实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主政者要牺牲百姓利益时,往往都会抬出这样的一个“粮官”出来,待到事情搞定后,便会将其一杀了之。三、成济成济只是三国中的一个小人物,但却干了一件天大的事情,那便是杀掉了魏国皇帝曹髦,但同时也因此成了司马昭诿过的替罪羊。曹魏末年,司马氏权力日益强盛,司马昭篡位之心早已是路人皆知。魏国皇帝曹髦年少气盛,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定殊死一搏。一日召集了宫中的卫队和一些太监等数百人,乱哄哄地杀向了司马昭的府邸。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他让心腹贾充率数千名禁军前去劫杀。双方刚一接仗,曹髦便怒喝着挥剑杀了过去。贾充手下士兵见皇帝亲自冲过来,都胆怯了,畏缩着不敢上前,此时贾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济见了便问:“怎么办?”贾充厉声道:“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这还用多问吗?”立功心切、头脑发热的成济听罢,抡起长戟便向曹髦刺去。曹髦躲闪不及,当场被刺穿胸背死去。事后,司马昭假惺惺地跑过来痛苦一番,一边命人收敛皇帝的尸体,一边宣布定要严惩杀害皇帝的凶手。有大臣说要杀贾充才能够向天下谢罪,才能安定民心,可贾充是司马昭的铁杆心腹,怎么能杀,于是一番思量后决定将弑君的帽子扣在成济头上。稀里糊涂的成济还等着司马昭的赏赐呢,没曾想最后等来的却是杀他以谢天下的命令。据《魏氏春秋》的记载,成济不服,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