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男子祭祖回家的路上感到肚子饿顺手拿起

刚刚过去的清明,很多人还沉浸在怀念的悲伤当中,有的人却发生了新的悲伤,在台湾有一位60岁的老人,在和老婆扫墓之后,在回来的路途上感觉到饿了,于是就顺手拿起扫墓用的祭品包子吃了起来。

让他没想到的是,一下子喘不过气来,当老婆发现他的时候已经躺在地上动不了了,于是急忙打电话,当医生赶往事发地进行急救插管的时候发现连管子都进不去。

问及事发原因以及检查才发现器官被吃进去的菜包堵住了,因为没有及时的抢救,最终因窒息死亡,针对这件事情已经发在网上引起各界人士以及网友的讨论。

有人认为60岁的老人,喉管老化,出现功能障碍,再加上一些自身的疾病,是导致这才事故的原因,而并非祭祖吃了祖先的食物导致。

那么扫墓的祭品究竟能不能吃呢?

其实早在千年以前的古人就给出了答案,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古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齐人年轻力壮吃了那么多回,并没有发生不好的事情,风俗流传至今,各地的各有不同,有的地方可以吃,认为这是吉利的,有的地方认为这是给逝去先人吃的,所以不能吃。

在我们的理解当中,清明节究竟是干什么的?它的来历与祭扫有什么样的关系?不妨跟随小编一起探究到底,有资料记载,春秋时期,公子重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晋文公,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受到对手的残害,为了逃命一路奔波,一路上连续多日并没有吃到多少东西。

流亡的途中,人困马乏,快要饿死的时候,这时有一个叫做介子推的臣子,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领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原本的意思有感恩的寓意,似乎与感恩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清明节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演变成了对故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并没有感恩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1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