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且听我说灵验,道教烧香遵此法,自然有

很多人都知道,拜神最重要是心香,但究竟甚麽是心香呢?是否真的完全不用香枝呢?道教以香为信使,藉此把愿望传达上天,故上香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礼仪之一,而以一支及三支为限,再多也没意思,其中尤以心香为上。即使手上没有香枝,心香便是最上等的香。

有一首步虚词,头两句便是“烧香皈太上,稽首礼虚皇”,词作得很文雅,这两句话说的就是“烧香磕头”。记得我刚出家之时,有好长一段时间对这样“小事”有点“不屑一顾”,好像有点感觉那是俗家人为了求这求那才去干的,出家人身超物外,心香奉神,没必要做这些形式。

当时恩师已年逾八旬,每天早上起来必定到每个殿堂每位祖师像前焚香跪拜,一年下来从不间断。我那时也就在一旁陪着、看着。四年前恩师羽化登真了,出于对他老人家的怀念,我也学着每天早上去烧香磕头。渐渐地,却让我悟出少许道理来;这才了解到何为以香证道。

懂得这些学问,对于我们修行是大有帮助的。古人重祭祀,考虑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够享受到人间的祭品呢?根据“火性炎上”,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着烟飘飘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烧香也是根据这个原理而来。

烧香之意义何在?

我看有以下几点。

1供养诸神

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有一首《三宝香》说得好:“愿烧道(经、师)宝香,生生常供养。”

2传诚达信

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道是由心去学的,而心意要借香烟来表达,当香在玉炉内焚烧时,我们的心也随着香烟吹入黄金殿内,飘至白玉阶前。群仙真圣纷纷驾起仙车,旌旅簇拥着下降道场,我们心中的愿望也就可以奏达九天之上了。

3召亡返魂

我们做幽事道场时,又可通过焚香摄召亡魂,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又谓:“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散花科》中更有:“三炷返魂香”之说:“一炷返魂香,径通三界路……”;“再炷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炷返魂香,飘渺通十殿……”

4清静身心

受过戒的老修行都晓得《受持诸品咒》中有“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的说法。《踏莎行—咏烧香》,是这么写的:“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炷分明是,依时焚爇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

5辟秽除邪

由于香烟有芳香空气,杀灭病菌的作用,故古来就用作“空气清新剂”,有瘟疫之时更作为“空气消毒剂”而大派用场,广东至今仍有地方保留着每年舞“火龙”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百余年前一场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们用干草扎成长长的草龙,上面插满香,点燃后围着整个村子绕几圈,及时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绩。

6与人祈福

与人祈福《玄门朝科》中的许多说文,都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家门迪吉,眷属平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观颐自乐,御履相欢……”这样的说法。可见烧香功德,于己于人,都可谓大矣。总结说来,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我们通过烧香,与神、与人、与鬼都结了善缘。故此说:“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

在《道教文化与生活》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主要做法是:

1、选三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诚心。

5、上香毕,即行叩拜礼。

而任宗权道长在《道教手印研究》中更深入说明:以“燃灯印”燃香,以“大慈印”捧香,以“白鹤诀”插香。

道教敬三炷香,代表供奉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境以及居住于此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点香、捧香、插香,还有不同的口诀、代表一定含义的手印、祈愿文、回向词与之配合,上香之后,还要礼拜磕头。礼拜,在各个宗教中都存在,动作也大同小异。不过道教还重视礼拜对身体气脉的作用,认为习礼拜如运动,能舒展人体三百六十个骨节,使全身血脉运转,每日展午晚三次行之,则会气血畅通,精神倍增。另外,礼拜还有益于结跏趺坐、修炼内丹等等。

第一次插香,默“玉清讳”(见图一),插香时默念“唵”心存“心”,并默诵“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持天尊,永脱轮回”;

图一

第二次插香,默“上清讳”(见图二),插香时默念“吽”心存“性”,并默诵“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图二

第三次插香,默“太清讳”(见图三),插香时默念“唎”心存“诚”,并默诵“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图三

第一炷香,以“玉清印”拈起,天目书“玉清讳”,默咒“初炷真香径诣玉清宫供养元始天尊”,左手插香入炉中央;

第二炷香,以“上清印”拈起,天目书“上清讳”,默咒“二炷真香径诣上清宫供养灵宝天尊”,左手插香入炉右方;

第三炷香,以“太清印”拈起,天目书“太清讳”,默咒“三炷真香径诣太清宫供养道德天尊”,左手插香入炉左方。

道教如何行叩拜礼

上面所说,上香毕即行叩拜礼,这就说到“磕头”了。

这也相当讲究,我们先看看周高德道长在《道教文化与生活》中介绍的拜法:

1、站在跪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

3、右手离开,左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任宗权道长称此为“大皈依印”)。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注意:头与脊背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于上腹部,接着后退半步,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部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如上所述,叩拜时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背成“一”字,故传统认为此乃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注意:乾道跪拜时双腿分开,而坤道则合拢,所谓“男子跪下一大片,女子跪下一条线”。)磕头时也可默念一些祝祷词,比如“愿阖家安康、出入平安;愿子孙昌盛、香火绵延;愿修真有份、进道无魔”等等。

以上介绍的是基本拜法,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乾坤。磕头叩拜,不单是信徒向祖师神明表达敬意、祈求福佑的方式,更是一种道家内功修炼的入门方法。

民间信仰中用分香占卜

另外,在我国道教的民间信仰中,还广泛流传着利用“观音灵感香图谱”或“神传香谱”进行占卜的作法,香谱分为24图、48图、71图三种,虽然名为“观音香谱”,但却并非出自佛教,而是吸收了佛教的菩萨作为其供奉对象,如将“观音菩萨”称为“慈航真人”;将“普贤菩萨”称为“普贤真人”等等。香谱中的香,采用线香或竹签香。

这种香谱的具体占卜法为:首先在神前诚意供香三支,恭请临坛。三支香要求粗细长短相同,插在香炉中也要一般高。香在燃烧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导致三支香的燃烧速度不一样,因此其长短也会发生差异。此时,便可根据三支香的构成的形状,对照图谱,作出与之相应的说法。比较复杂的还附有香燃后,香灰掉入香炉中时,香灰的形状。朝向,以及点油灯、蜡烛的火花形状等等图谱,并根据其不同的象,作出蕴含不同的征兆提示。

奉香亦是内炼

武当山陈理胜道长有一篇文章,名为《武当山三跪九叩朝拜的养生价值》(发表于《上海道教》年第3期),文中指出:

“三跪九叩朝拜是道教祖师结合传统儒家礼仪,掺入了修身养性,变化气质的道家思想,使之更加具有可修炼性,在本门派里,三跪九叩也是太极拳的下手入门功夫。”文中还详细分析了跪叩礼每个步骤所蕴含之真义,披露了其中内炼的方法,对于我们了解道教内炼文化很有指导意义。

此外在香港道门界,也有一篇《玄门习礼拜仪》,同样也讲得很透彻,兹录于下:

“夫习礼拜即如运动,能舒展人身三百六十度骨节,使全身血脉流通。行礼之始,必先双足平立,使气血调和,神思可定,撮心归一。继而双拳合抱,即‘两仪定位’之时,口吸一气后,乃拱手起揖,务使揖不过眉,随即将气吐出,然后收拳回抱,即‘太极还原’之际,无呼无吸,于刹那间可觉真息无息,真息绵绵也。双拳回抱后,再吸一口气,随俯身下跪,务以‘躬如满月’,使压迫肺部,尽量呼出俗气,至‘五体投地’后,便须收贴两踭,使水火既济,呼吸调和矣。

起身之时,须待气足后兴,更须徐徐起尾,使坎水还原,离火复位,于是徐徐吐纳。工夫虽少,能每日三次,晨午晚行之,自觉精神加倍,血气畅通。初学者,每骨节闻响,或气倦筋疲,耐心久习,自然无碍。不过人生精血,下行谓之顺,是以有子女之生产,逆行则灵气贯顶,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也。所结之胎,永永不磨不灭,如下行多则灵渐分散,而苦无穷期矣。初步教以礼拜,实在有益于打坐,结跏炼丹,同此理耳,如其纯熟,再教第二步工夫。然非如此便足以成仙,仍须多立世功,广行善事,永久不断,自然成真。”

其实,磕头叩拜就等于一套体操、一套动功,试想一下,如果庙里供着十尊神像,每天清早每位神前磕三个头,那不就等于每天都练了十套操、十套功了吗?只要神清意静,诚心地烧香礼拜,实在是不亚于闭关打坐,烧茅炼丹的。

现在如果有信徒来问我如何修炼?我会告诉他,烧香磕头去。

推荐阅读

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