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长年不吃廿四饭rdquo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许多泰顺人亲历过传统过年习俗中一点一滴的生活,淳朴自然而又寓意深远。年底房屋扫下的灰尘被说成吉利而又甜蜜的“烟糖”;祭灶神、祭路头神的习俗折射出世间的人情世故;除夕祭祖时对祭品的讲究,既是尊宗敬祖,也隐含着对后辈的期望;过年时彻夜通明的灯火与通宵达旦的聚会,是一家团圆共同迎接新年新气象;那大年初一的一杯糖茶,甜润一年的生活;那正月里眼花缭乱的灯舞,舞动着千万百姓五彩缤纷的期愿……

▲泰顺西旸镇除夕烟花(张飞青摄)炒玉、扫烟糖、祭灶神

以前每逢腊月初七,罗阳镇上洪村一带的老奶奶把七样豆子放入锅中翻炒,豆子如玉粒一样欢快地蹦跳着,香气四溢。孩童好奇地询问奶奶在做什么,奶奶慈爱地捏一下孩童的脸蛋,满脸堆笑地说:“快过年了,炒玉吃。”自此,孩童们每天掰着手指算着离除夕还有多少天。泰顺民间有句俗语:“先生不吃冬至饭,长年不吃廿四饭”,腊月二十四日是泰顺民俗中的小年,以前长工不在东家吃小年夜饭,不管有钱没钱,在小年之前都赶回家中。

▲年底除尘(自网络)

小年前后,泰顺家家户户忙着除旧布新,擦洗门窗灶台,打扫房间庭院,桌椅橱柜等擦拭得干干净净。那时,泰顺农家垒的是土灶,没有烟囱,墙壁熏得黑乎乎的,瓦檐板壁间悬挂着一团团烟丝蛛网。村民身披棕衣,拿着鸡毛掸把烟灰清扫下来,名为“扫烟糖”。民间有句歌谣:“十二月廿四是扫尘,手拿尘帚扫奔奔。屋里屋外都扫遍,百客花娘间里满灰尘。”描写的就是长工回乡后扫尘净宇的场景,在外受了东家闲气的他看到满屋灰尘不禁发起牢骚。

▲《分疆录》记载扫尘净宇及祭灶神习俗

但即便心怀牢骚的人也是懂得分寸的,他们在祭灶神时和颜悦色、虔诚恭顺。《分疆录》记载:“腊俗常以二十三、四两夜祀灶,谓之‘送神’。是日先扫尘净宇。”泰顺乡村的柴火灶上都设有灶王爷的神龛,灶王爷在泰顺民间又俗称“灶头佛”,他每日“观察”所驻之家的一言一行。传说,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回天庭述职,会向玉帝说起这家人一年来的是非得失。乡民在灶王爷的神龛前,摆上三礼——猪肉、鱼、鸡蛋,焚香点烛,恭送他上天,期望灶王爷能多说好话。

▲祭灶神

在有些地方,祭灶神还会摆上饴糖等糖果。泰顺的饴糖是蒸熟的糯米拌着麦芽煎成,又白又脆,咬上一口就化为温软的糖油,很是粘牙。用饴糖祭灶,意为粘住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男儿酌献女儿避,酌酒烧钱灶君喜……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中道出了民间由男子行祭灶之仪,女子要回避,此时家中孩童撞碎碗盘或猫犬吵闹也不可动怒,唯有平心静气地对着灶神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神(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在泰顺有一个灶王爷与罗隐的传说:罗隐本是皇帝命,幼时贫寒,他母亲向邻居借米借盐碰壁,于是一边拿菜刀敲锅盖,一边骂骂咧咧。灶王爷把此事汇报玉帝,说罗隐他日当了皇帝将招来祸患。玉帝龙颜大怒,派雷公作法把罗隐的皇帝骨换成乞丐骨,从此罗隐成了“皇帝嘴”的行乞之人。

这个传说警示乡民要和睦持家,若是家中媳妇砍砧板的声音过响,老人就善意提醒。祭灶神时,孩童眼睛直溜溜地盯着盘中的糖果,大人说只有灶王爷“吃”过了才能拿。

▲泰顺过年时常吃的饴糖(自《稻香泰顺》)

《分疆录》记载:“除夕祀宅神。”又载:“至正月初四日,祀于家堂,曰‘接神’。”除了小年外,泰顺民间在除夕那天也进行祭灶仪式,到新年正月初四,仍在灶台上摆上三礼,意为迎请灶神下界,保一家平安康泰。从小年到正月初四这段时期,灶王爷处于离岗状态,乡民仍是每日在神龛边点燃煤油灯,以示虔敬之情。

办年货、送年、做年糕

小年过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村民忙着置备年货。小地方年货市场不大,各地集镇每月都轮流开集市,以前,泗溪白粉墙的集市时间是农历初一、十五,三魁营岗店是初二、十六。腊月二十后,大的集镇可以说是天天都是集市,附近乡村的商贩云集而来,店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各类摊位挤满大街小巷。

▲三魁街上的年货店铺

邻里之间提前约好一起到镇上赶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泰顺交通运输尚不便捷,有些乡村每天来回就几趟车,乘车的场面不亚于“春运”。路边等车的人伸长脖子,望眼欲穿,远远看到一辆中巴车驶来,大家纷纷招手,车子开到面前时,人们看到里面已经挤满乘客,司机向路人抱歉地摇摇手。

▲欢欢喜喜买年货(胡黎明摄)

出发时已是如此热闹,回程时车子更是拥挤。乘客们肩挑背扛着年货上车,车子走道装满包裹礼盒。他们手中的年货中有些是用来“送年”的,《分疆录》记载小年祭灶神后“数日内亲戚交相馈遗,谓之‘送年’。”村民趁这几天农闲走访亲戚,庄稼人实在,送给亲朋的都是自家做的年糕、菜地里收的蔬果、家养的鸡鸭。有的人还提着一个肥大的猪腿,上粘红纸,这是他亲戚中明年有六十岁、七十岁等寿星的,在过年前送猪腿道贺。

▲馈岁(送年)(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在车里总能遇到几个相熟的,彼此聊起家常。整车挤得密不透风,车声、人声,还有鸡鸭的鸣叫声,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

年底乘车不容易,此时村里的拖拉机师傅很受欢迎。人们路上遇见拖拉机师傅时,就询问他哪天去镇上,约好日子坐他的顺风车。那时,孩童一听父母今天去镇上买年货,高兴得一蹦老高,从早到晚坐在门口等着父母亲回家。临近傍晚时,孩童远远看到父母提着一包包年货从村口走来,就连蹦带跳地迎上去。他们欢快地翻看包裹,里面有他们喜爱的糖果、鞭炮、烟花等年货。

▲炒米等年货(欧祝斯供图)

年底,人们里里外外地清洁房屋,自己也要好好打理一番。大人带着孩童上街购买新衣,叮嘱他们赶紧去理发店剃头,不要等年三十了头发还长得像野草一样。有些淘气的孩童不看重个人形象,理发这点小事也要让父母催促多次。

过年时制作年糕是必不可少的。乡村炊烟袅袅,缕缕饭香从灶房流溢而出,熏暖了寒冬腊月的村巷。村民抬着饭甑走到村口的石臼旁,往石臼中洒一些清水,倒入粳米饭,一人抡起石锤捶打粳米饭,一人弯腰翻动一下饭团。村邻都围上来观看,顺便搭把手。孩童追逐嬉戏,拍手唱着歌谣:“麻糍头,请阿叨(罗阳方言,意指爷爷);麻糍尾,请角螺。麻糍中央请萤火……”臼中的粳米饭经反复捶打,粘成一团。

▲打年糕(自《稻香泰顺》)

村民抱起雪球似的年糕团重新放入饭甑中,抬回家中。在大厅摆上一块光滑的长木板,边上放一瓢水。他用手蘸一些清水,抓来一小团年糕,放在木板上反复按捏揉搓,做成各种形状的年糕,有长条形、圆饼形的,圆饼形的年糕可以作为插香火的底座。

▲在木板上做年糕(自树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