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阴间美学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一般提起纸扎我们都会觉得有些”晦气“、”不吉利“原因无他,最早的纸扎艺术是起源于丧俗的作为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的一种它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而在一千多年里,纸扎是如何发展的,又有什么变化?也许你有所不知,现在的纸扎作为冥间艺术的一种早已成为了一个艺术品关于死亡的艺术纸扎是什么?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图片源自metropop“旧款的纸扎都out啦,现在都烧这些!”这是台湾一个纸扎店的广告词。形式和样貌上,纸扎已经烧出了自己的“新意”。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纸扎,大多都是通过印刷技术量产的纸板组装而成,做工比较粗糙,和“好看”两个字,自然是挨不上边的。但一些民间手艺的作品就会更加精细和精致,甚至登上了不少国外的展览。比如,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举办的”冥间超市”(SupermarketoftheDead)展,巴黎工艺设计师周(D’Days),以及将于0约27日结束的极乐天堂:台湾的纸葬祭品(PalaceParadis)展上都有纸扎艺术的出现。SupermarketoftheDead冥间超市年的冥间超市展览注重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陈列展示。这些展出品都是由德国艺术家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夏普在中国南方进行调查的时候收集的。展品陈列起来,漫步其间,就像在真正的超市里散步一样。在他旅行的过程中,遇到了香港的纸扎艺术收藏家李慧娴,李慧娴庞大的纸扎收藏品——众多纸扎鞋子等,也成为了这个展览的一部分。观展的外国人对中国人对于阴间的迷信和纸文化的诞生概念感到十分惊奇:“我们的传教士试图让中国人信教,就告诉他们,如果你不信教,你就会下地狱。但中国人很坦然的接受了这一点,甚至还在对于去阴间的这一个概念上面,发展出来了独特的纸文化艺术。”在冥间超市所整理出来的展品资料中,许多东西的的价码都在旁边被标好。工工整整地,十分具有仪式感。这些纸模型以前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的物品,现在则是一些名牌包等。这自然是受消费主义的影响。但工整整洁的的“纸商品”,已经被挖掘出来了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这个展览是“史上最受死者欢迎第一名”的展览。「PALACEPARADIS极乐天堂-台湾祭祀纸扎文化」而今年的极乐天堂展展示了传统红白喜事的红喜事会用到的物件。台湾「新兴糊纸店」的老板张徐沛就带着烧给死去的人的屋子「灵厝」和鬼王「大士爷」来到了展览现场。「灵厝」细节图「大士爷」细节图新兴糊纸店老板张徐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纸扎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是因为早年经济很好,人们肯花钱买纸扎烧给祖先,且越来越要求精致华丽。这些都促进了师傅之间彼此竞争,使工艺品质越来越精进。但现在,随着人们需求的降低,台湾大概也只剩下了十多家糊纸店,其中走精致路线的更加地少了起来。《纸人展:房间/灵灵壹》片段張徐展的纸扎动画电影截图而张徐沛的儿子张徐展将纸扎和新媒体艺术结合在了一起,他创作了一个叫《纸人展:房间/灵灵壹》的动画,动画的舞台设定在了他自己的胃部,在以传统纸扎门屋为布景,床中央躺着一头虚弱的狗,摆动无力的四肢,几头走兽围绕它转圈圈,宛若进行一场宗教仪式,整个场景妖冶又富有吸引力,纸扎,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情感表达载体。有媒体解读:“张徐展借此隐喻纸扎工艺的衰落,仿如行将就木的生命,及其在剧烈发展的社会里如何绝地求生的卑迫。”纸扎发展到了今天,又该何去何从,未来怎么发展?或许,这是每一个民俗艺术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为人知的阴间设计师制作纸扎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纸扎工序一共有4道:整平竹节骨;破竹;刮蔑;蔑条作防腐处理;晾干;制作形状蔑;纸缠蔑;搓纸捻;扎制骨架;裱糊;彩绘;走金线条;装饰;组装。在纸扎诸多工序中,形状篾的制作和扎制骨架是最关键最难的。光开蔑往往要练上好几年。蔑成型也不是我们想象的将竹篾一弯就了事,而是要用火烤,才能让它慢慢变形固定。丧葬礼节里,有很多都是用纸制作的或者与纸有关,如:纸桥马童女,烧老纸,烧灵,纸房屋衣服,金银库等。清末时期葬礼上的纸扎人,足足有半人高它的作用是这样:各种各样的纸叠出或用纸扎的明器,在送葬队伍中随队伍前进,到了墓地之后,待入葬封坟,便在坟前焚烧掉。纸扎踩莲船纸扎艺术仙桃贺春但传统的纸扎,广泛运用于红白喜事。实际上,广义的纸扎还包括彩门、棂棚、戏台、店铺门面装璜、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项,起源于丧俗的纸扎,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也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传统纸扎有不少好处。比如有些要求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经细细研磨后才能当作颜料,即使放在外边风吹日晒也不会轻易掉色。如果不说,你看得出来这头“石狮子”是纸扎的吗?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曹县纸扎野猪林.鲁智深高26厘米山东曹县纸扎,在做上面说到的这些明器以外,还发展出来了自己的独特艺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戏文。“人物头部用泥模印,以彩纸作为衣饰,并加以彩绘。一般是两三人组成一出戏,如杨家将、水浒戏等。人物有动作,人物之间有呼应。”这些发展,早就已经与丧葬的内容无关了。纸扎在不少地区都发展出来了自己的水平和高度。除了山东曹县纸扎以外,凤凰的纸扎工艺,邱县纸扎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图源微博水印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纸扎传入湘西,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0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削精为筝骨纸鹞乘风上。”湘西凤凰的“聂氏纸扎工艺”聂方俊的作品就征服了无数国人,并且屡屡在电视上出现。据说,艺术家黄永玉是他的表叔,为了讨一个米高的巨型狮子头,特地给他画画像,还批幅一句:光长胡须难当饭,全凭手艺耍大王。图片源自metropop香港常见的制成品包括花炮、大士王、花灯、龙、狮、麒麟及纸祭品等。技艺精湛的,能够制作各种纸扎物品的纸扎师傅,被称之为“阴间设计师”。英国卫报对他的报道42岁的香港人欧阳秉志就是这样一位“阴间设计师”。找他来定制纸扎的人络绎不绝:Beyond乐队黄家驹的弟弟黄家强托他订制了一把电吉他送给逝去的哥哥,张国荣的粉丝也找他帮偶像做一个“咖啡厅”,甚至还有不少人把他的纸扎作品摆在家里收藏。不过在丧俗里,纸扎艺术诞生的纸扎,无论多好看,它的最终归宿,都是被烧。为什么人们爱烧纸?乃至烧到纸扎?逢丧就烧烧烧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这个习俗的形成受当时纸张的发明与宗教佛教的传入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不小,和经济文化也不无关系。在清末,就已经有了纸扎的卡迪拉克“在佛教中,人们相信燃烧是将人类世界与下层世界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并且在当时,纸是与死者一同被埋葬的陶俑的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因此,纸扎就这么流行开了。死亡艺术的鄙视链“纸扎”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悼和祝福,也代表着人们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内心的“描攀”,香港已故著名歌影艺人梅艳芳出殡时,她的徒弟们专程订造了一个纸扎大舞台,纸扎大舞台有一张乒乓球桌那么大,就是希望师父可以在另一世界开演唱会,满足她的表演欲。图为民国时期的葬礼用品——纸人和纸马一般而言,丧礼的正式开始,就是以迎接纸扎为标志的。乐队引导穿着孝服的众孝子到制作人家门口,由制作人传递给众孝子。民国时期的葬礼用品——纸扎4轮马拉车,两个纸仆人,一个用来引路,一个用来驾车众孝子将各种纸扎带到丧礼举行地摆放:招魂幡小鬼摆在棺木前方,陪侍男女摆于棺木后两侧,仙鹤放在遗像两侧,金山、银山、米山、面山放在供桌两侧。除了这些规矩以外,纸扎还有许多奇怪的忌讳或者讲究。如果家中有病人,人们就会去做一个纸人替身去代替本人缓解厄运。在北方还有这样一句话“男人烧马,女人烧牛”,意思是如果死的人是男的就要烧纸马,而女的就要烧纸牛。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规矩,说是纸扎人绝对不能画上眼睛。正所谓画龙点睛,传说,倘若给纸扎人画上眼睛的话,纸扎人就被赋予了灵气,会引鬼上身,非常不吉利。常见的一种纯白色的纸扎,叫“独龙转”,是只有百岁老人才可以用的。在很多情况下,好的纸扎只有达官贵族才置办得起。慈禧去世时,陪葬的纸活冥器无奇不有,神楼宝库、亭台殿阁、御前侍卫、歌妓侍女、满汉全席……其中最奇葩的是,在东华门外为了超度慈禧弄了一只纸扎“法船”。船内还供奉着一尊大佛,只因慈禧怕鬼,所以这艘“法船”上书“普渡中元”四个大字,与大佛一起用来保佑老佛爷得道成仙普渡众生。这些纸扎拢共下来花费不小,也不知道花着民脂民膏的慈禧在阴间用着这些东西会不会安心?现代人也依旧热爱纸扎的排场和寄托意义。金庸去世时,现场灵堂内,也摆放了非常多葬礼用的纸扎品。纸扎物品有办公桌,转椅,甚至有一架“查良镛专机”。缅怀寄托之深切,可见一斑。这些冥间艺术在时代的变化中发展有所发展,也有所舍弃这一代的我们或许生活中还保留着这些习俗那么,下一代呢?参考资料:纸扎纸扎艺术百度百科BBC称香港新派纸扎祭品“巨细无遗”用创意延续中华传统民间纸扎的审美意味探析——以山东曹县戏曲纸扎为例--《才智》年5期傳藝online-沒落的紙紮產業開創「死亡美學」罕见晚清上色老照片:汽车上面放纸扎兵,人像照面露诡异之色-華語熱點经典的纸糊艺术百年糊纸店惊艳巴黎设计师周-纸艺网Youtube视频:SupermarketoftheDead死者的超级市场环球时报projectfulfill张徐展…………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看一场艺术的展览访一些有趣的人推一个美好的物品办一场文艺活动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