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祭祀食俗

导读:明清时期的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以食品向神灵献祭的习俗。祭祀的对象有自己的祖先神及其他的人神与自然神。明清社会继承传统的食物献祭习惯,并且从世俗享用的角度安排各种祭品。明清社会重视家族伦理与祖先祭祀,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以食物供奉是祭祀仪式的重要内容。明代徽州祁门《窦山公家议》一书详细记载了明代南方地区岁时祭仪食俗,给我们留下了翔实的民俗资料。合族祠,每年的正旦,合族为首者备办酒水果饼祭奠祖先,仪式完毕后,按少长次第叩拜,分享祭饼。每年清明各门致祭。合户祠,各房不时祭奠。墓下祠是在墓地附近修建的专门祭祀墓主的祠祀场所,每年正旦、清明会祀。如正旦祭仪,好腊肉一斤,猪肚一斤,新鲜油煎塘鱼一斤,猪心腰舌一斤,以上均切成细片。好冰梅糖串十二两,好酒十二瓶,水菜随备。清明祭仪:祭猪一口,祭羊一头,席面一张,塘鱼六尾,大枝员堆糖共五碟,拖禄五碟,笋蕨水菜五碟,好腊酒三十瓢。这些食品均有当年值祭者管办。中元祭仪:祭猪两口,祭羊一头,塘鱼、枝员时果、拖禄一棹面食,水酒十瓶,糖尖,好腊酒二十五瓶,大椒、花椒各四两,大料并红曲、闽笋、木耳各八两,盐五斤,酱两斤、醋一瓶,香油两斤,羹饭米,时菜葱等。从以上明代徽州祁门窦氏岁时祖先祭仪中祭祀食品内容看,强调食品的丰盛洁净,注意新鲜的时令食物的祭献。在祭仪结束后,族人一起食用享用祭品。对于非祖先的人神祭祀,奉献的同样是隆重的食物祭祀。明朝北京皇家对河间、定兴二王的祭祀,秋祭在良乡,春祭在宛平县,安排了如下物品,其中主要是食物:“合用祭品:猪二口,羊二只,祭帛二段,降香二炷,官香二束,牙香二包,大中红烛四对,缨络两对,省牲纸一分,金银方十副,金银锭十挂,阡张二块,金银山二座,祭帛匣二个,奠酒二瓶,看桌大高顶花一座,斗糖八个,狮子糖二个,五老糖五个,大锭胜十个,猪肉一肘,羊肉一肘,大鹅一只,大鸡二只,大鱼一尾,四头糖五盘,馓枝五盘,糖食齐五盘,麻花五盘,荔枝、圆眼、核桃、红枣、胶枣共五盘,点心五盘,大馒头八个,盆花五盘”等等。祭祀铁刚太监的规格稍低“本县每年清明合用猪一口,羊一只,祭帛一段,帛匣一个,糖食齐五盘,麻花五盘,蒸饼五盘,米饼五盘,大馒头五盘,果子五盘,经幡一百张,金银锭一百挂,烧纸六百张,奠酒二瓶,降降真香一炷,马牙香一包,末香包,大烛二对,金银山两座,毛血盆二个”。对阵亡官军的祭祀有每年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日,三祭。每祭用猪一口,羊一只,果四色,小馒头一百个,香烛,纸银锭,奠酒一瓶。由皇家对亡者的祭祀,亦可窥见明代社会岁时祭祀中的食俗情况。清代的祖先祭祀食俗,大略如明朝,较为特殊的是满族祖神祭祀食俗。据《春明梦录》记载,满人祭神,必具请帖,名曰“请食神余”。天未亮祭祀,祭祀用全猪去皮而蒸。黎明时所邀集的客人集中在堂屋,以方桌面排列炕上,客人皆登炕而坐。席面排放糖蒜、韭菜末,中间置白片肉一盘,白片肉盘不断传上,以吃饱为准。旁边有猪的肺肠数种,都白煮,不下盐豉。最后,有白肉末一盘,白汤一碗,以此下老米饭。客人吃得越饱,主人越喜欢,说这样就很吉利。客人吃完离开时,不得表示感谢,否则,犯主人之忌。这种利用祭祀机会进行的“食肉之会”,有人夸张地说,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院里高搭芦席棚,地置,席上铺红毡,毡设坐垫无数。客至向主人半跪道贺,即就坐垫盘膝坐。或十人,或八九人一围。坐定之后,厨师用直径二尺的大铜盘盛一方约十斤左右的白肉,另一大铜碗,满盛肉汁。高粱酒倒在大瓷碗中,客人以次轮饮,“捧碗呷之”。自备解手刀,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如果有人连声喊添肉,那么主人“必致敬称谢”。肉都是白煮,不放任何佐料。主人不陪食,只是到处看人们吃了多少。人们吃完即走,不谢,不拭口,因为享受的是祭神剩余食品,如果吃后擦嘴,那就是对神的不敬。对于其他神灵的祭祀,同样少不了祭祀食品。徽州人在封禁山林时,要行“禁山请神”仪式,备办荤素福宴一会,请各路神灵,“安山镇境”。封山祭仪中,往往要杀猪,一般由族长负责征集款项,买猪宰杀,以猪头祭山,将猪血涂写封山碑牌,并请来全村男子,宣布禁山和封山乡规,喝血酒,吃封山肉。文/小鹿侃历史(声明:本文由小鹿侃历史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带你解读一份历史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02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