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农业,靠天吃饭,这个天主要指雨水,也就是说,只有风调雨顺,才能农业丰收。因此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而求雨的方式,每个朝代都大不相同。
商朝求雨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祈雨的记载,商汤甚至想用自焚的方式进行祈雨。当时烈日曝晒,河干井涸,草木枯萎,寸禾不生,饿殍遍野。旱情发生之初,商朝以人力物力进行抗旱,如打井开沟、引水灌水等。但旱情日益加重,这些手段没有用了。商朝便占卜,得知“不雨,是天遣”。于是商王汤命人在郊外设祭坛,每日派人进行“郊祭”(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等作祭品。祭祀时史官手捧盛满祭品的三足之鼎,虔诚祷告)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仍无任何降雨迹象。大旱持续至第七年,汤真坐不住了,命史官在桑林设立祭坛,亲率大臣祭祀求雨,但还是无用。汤又命史官占卜得知:烧柴祭天需用“人牲”。(活人放在柴上焚烧,以此感动天地鬼神)汤听后道:“我祭祀占卜求雨,本为救民,怎可用他人去焚烧呢?就用我自己来代替吧!”说罢命人架起柴堆,让左右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掉,淋浴洁身,向上苍祷告说:“我一人之罪,不可累及万民;若万民有罪,也有我一人承担。不要因我一人的无德,祸殃百姓万民。”祷告完毕,毅然坐到柴堆上命人点火。正巧,突然乌云翻腾,狂风大作,一场大雨骤然降临。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商代人愚昧,认定这是汤勇于牺牲自己而感动上苍,才降下甘露,救济万民。
唐宋求雨
唐宋求雨极为简单。用大瓮盛水,插上柳枝,抓一些蜥蜴来,放在水里。选童男十三岁以下,十岁以上二十八人,穿上青衣,环绕大瓮唱:“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
民国求雨
民国求雨,步骤还挺多。鄞县瞻岐地区先派人夜潜龙王庙,用麻袋套住神像,抬到当地庙内供奉,称“偷龙王”。数日后仍不雨,就把神像置于烈日下,让“龙王”尝尝烈日曝晒之苦,但又恐晒坏,于是给神像戴笠帽、披蓑衣,称“晒龙王”。再不雨,则往“龙潭”求雨。事先遣人鸣锣通告“禁涂”(禁止下海涂捕捞),不准鱼虾上市,各家“净灶吃素”,食荤者必罚。请龙队伍以大纛(古代重要典礼上的大旗)开路,铳、锣随后,接着龙亭、神轿,乐器吹奏,念伴敲打祈念,村民排成长队,多至二三千人,长达三四里。当地农民信远在镇海三山岩头龙潭“老龙”。午夜出发,抵达潭边,双手合十跪地,念伴诵“龙王经”,请“龙”显身。数名青年手持捞具环潭等待,一见水上有浮游动物,就认定是“龙王”,立马将其网住,放入“圣瓶”。随后族长许愿,若赐雨,即演戏“谢龙”。迎归后供祭在庙内神座前的神案上,昼夜有人轮流“值圣”,族内大户轮供“圣头饭”,每日上香祭供三次,谓之“侍雨”。时间久了必然下雨,但只要下雨,就认为显灵了,开演“谢龙”戏、行纸会,最后将“龙”送回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