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茶不仅是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
金陵在唐代时的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宗教文化紧密的结合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里佛祖像前供桌上,一直有供品摆放。初时多为鲜花、水果、灯明。到了唐代以后,茶汤也成了供品之一。从其祖辈而居住金陵的诗人吕从庆,在《游多宝寺》诗中写道:“竹光浮古趣,松籁倦寒音,老神烹茶出,先供座佛欲”。老僧烹茶,把茶作为祭品供奉在佛像前的祭台上,反映了那时僧人供佛之心至诚,也说明了寺院已有以茶敬佛的仪规。唐代,饮茶不仅是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成为禅事活动不可分割的部分。寺院专设有“茶堂”,供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清茶。法堂西北角设置有“茶鼓”,每天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僧人坐禅时,要体悟自身与佛平等不二。顿悟成佛,应内向自省。机锋、捧喝等手段应运而生,以令学者从执著中猛醒过来。在禅与茶的结合上,便凝练出了“吃茶去”的禅林法语。“吃茶去”出自唐代赵州观音寺名僧从论。他是以“吃茶去”来借茶论禅,启发参学者跳出言语字句,触机开悟:后来各地丛林也多以此举唱宗论禅。南唐时,文益禅师在金陵清凉禅院设有专门用于吃茶的“茶堂”。宋代法眼宗传人道原《景德传灯录》载:“僧问:大众云集,请师顿决疑网。(文益)师日:案舍内商量,茶堂内商量”。有一次,文益禅师在传法时,问一位僧人:“什么处来”?僧答:“报恩寺来”。文益问:“众僧还安否”?僧答:“安”。文益接着对这位僧人说:“吃茶去”。文益禅师用主动陈述式的“吃茶去”,教育僧人专心致志,凝神静思,用一颗平常心吃茶,以体悟自心,领悟禅义。还有一次僧人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文益答道:“我向汝道,是第二义”。告诫僧人需要自己去体验,去觉悟。而饮茶可使人超俗脱世,物我两忘,“吃茶去”能助人超越言语,当下悟道。唐代,象文益禅师这样借茶论禅,在各地寺院已成风尚。茶由物质功能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佛寺里以茶举扬禅宗之风,把禅的哲学与茶结合起来,在饮茶中求得精神上的开释,创造出茶禅文化的精神意境。唐代僧人在当时文化阶层中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都较高,文化名流以及官员都以结交名僧为荣,仿效僧人的生活方式被当做清雅和高贵的象征。僧人又以种植制作的茶来待客、馈赠,从而带动了社会的饮茶风气。李白在金陵栖霞寺与族侄中孚相遇,品尝到仙人掌茶、特别写诗赞扬。白居易是诗人,更是茶人,他在金陵牛首山兴致很高地与寺院乌案禅师谈禅作诗,一起踏访山中的名泉。诗人刘禹锡不仅在牛首山与禅师品茗谈史论禅,还亲自为纪念法融大师而建的“牛头第一祖法融师塔”写铭文。南唐文人李中学习僧人那样整日不离茶。他在《赠上都先业大师》诗中写道:“有时乘兴寻师去,煮茗同吟到日西”。煮茶品茗一整天,太阳就要下山了,还在与僧人一道品饮。不舍离去。他寄居在钟山眠竹寺时,与僧人一起用山中的泉水,依照陆羽《茶经》介绍的方法煎茶。“新试茶经煎有兴”,可见他嗜茶到了何等程度。唐代僧人饮茶时精神追求的表现,对文人更具有吸引力,文人在参加寺院茶事活动中悟取茶禅的意趣,有的神思清爽、诗兴勃发,有的丢弃荣华富贵,也有的忘却失意困顿。文人权德舆以文章近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平章事,参与朝政。他的官宦之路应该算是顺利的。他平素向往栖霞山胜迹,他与朋友来到这里,与住持僧亮上人品茶谈禅,想到自己一生在宦海中浮沉,羡慕僧亮上人能从心所欲地度过清闲岁月。他在《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诗中写道:“清论月轮低,闲岭茗花熟”“稍觉天籁清。自伤人世促”,他与高僧品尝香茗。高谈阔论,从月出东山,直到月轮西沉。仍然兴致勃勃毫无倦意。“自伤人世促”,权德舆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一些文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高适50多岁时游历到金陵,与朋友下榻开善寺。他在《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新居》诗中写道:“谈空往外物,持诚破诸邪”“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诗人夜宿僧家,僧人深通茶道,以茶待客。这群文人雅土边品茗边谈空,以茶助谈,谈兴大增,竟超然物外,忘乎所以。在品茶谈禅中领悟到:经学博奥却读得不多,知之甚少,而平日饮酒太多,却不知道品茶比饮酒好得多了。唐代金陵寺院的禅师将茶的功用不限于解疲除昏,他们发掘茶性的精义神韵,运用到禅法中去。他们强调品茗参禅要静心息虑品味。他们借茶悟禅,刮起了金陵茶禅之风。尽管“茶禅一味”这四个字的提法是南宋以后的事,但其深意在唐代金陵茶禅文化中,已蕴含其中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2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