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币和纸人,算不算东方的又一次文化输出

近些年有不少中国传统民俗品在国外匪夷所思地火了,比如被老外誉为菊花冰爽啫喱的马应龙痔疮膏,极适合用来盛酒放水果的高级痰盂,还是老外相见恨晚冥币……

美元在阳间有多受欢迎,冥币在阴间就有多受追捧。冥币,寄托了中国人对逝者的追悼。过去在中国民间极为盛行,如今却在海外名声大噪。在国外冥币有许多接地气的名字:Ancestormoney(祖先钱),josspaper(佛祖纸),也有衍生词Hellbank(地狱银行)、Heavenbank(天堂银行)等。

冥币演化史

魏晋南北朝时,冥币或者说纸钱就出现了。清朝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卢公明(JustusDoolittle)在他的福州地区民间风俗轶事《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最早记录了阳间人如何为阴间“鬼”制作这些通货。不过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对冥币没啥讲究,烧得最多的还是黄色的铜钱纸或者没任何标记的“白钱”。

自明代“行钞废银”开始,白银在民间就成为稀罕物。富庶的江浙人民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这种贵金属的偏爱,金银纸也是用锡锭敲成的。这种工艺更为复杂、价格更加昂贵的“冥币”相比纸钱,似乎多了几分“事死如事生”的敬意。民国时期才出现钞票样式的冥币,虽屡禁冥币,但对百姓来说,法币价格一日三变,连冥币本身都成为大众哄抢的物资。通胀的冥币化作一缕青烟,也许尚可告慰“阴间”的亡灵,但是被金圆券洗劫一空的平民百姓显然只能在阳间活受罪了。

建国后冥币被当作建迷信的产物几乎绝迹,只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即使敢于偷偷烧纸,烧的也是传统的黄表纸。

清朝时,河北雄县米北庄就开始生产“车马人”等殡葬用品,从生产、加工、批发销售慢慢形成规模。如今米北庄附近几十个村子里,有数万人从事殡葬行业,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纸扎祭品市场,年产值高达几十亿元。每年临近祭祖节日期间,米北庄的集市主通道上会摆上各种祭祖货品,现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生者世界的一切需求,在这里,不论衣食住行,都会以纸扎的形式来满足逝者。

不过近年来,社会都在倡导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国民的祭祀方式,也趋向绿色环保、个性化。焚烧冥币和纸人、纸马(牛)等扎糊的丧葬用品,多少有点不合时宜。河北米北庄也在与时俱进,互联网风头正劲,很多商贩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拓展销路,卖货更快。冥币走向海外,也是打开销路的意外收获。

冥币是怎么流向海外的?有人推测是明朝末年,大量广东、福建等地华人“下南洋”,移民至东南亚地区。人在他乡,却把祭拜先人的习俗带出国门。老外眼中烧冥币的好处非常多,不仅能给已故的亲属提供在“那边”的吃穿用度,还能抵消死者生前的人情债、风流债或者没还完的高利贷,避免活着的子孙被这些“负资产”影响,甚至出现烧的冥币越多,来世就能继承更多家产之类的奇葩说法。这不像传统宗教那样问神明自己该干什么,而是直接提要求。虽然语言文化肤色不同,但在祈愿这一块,全世界人民诉求都出奇的一致。全是保佑升官发财、生活平安、学业进步、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儿孙满堂。

有位老哥不仅热心向大家安利烧冥币的好处,还要帮人帮到底,亲自示范如何科学正确地向祖先转账。烧冥币不拘泥于墓地或十字路口,而是怎么便利怎么来,直接在家准备个祭坛。

老哥推出阴阳五行的祭祖阵法,摆上祖先的金属相框(金)、一盆绿植(木)、盛有水的杯子(水)、点燃的蜡烛(火)以及一块水晶(土)取代中国的阴阳五行;不同于国内的水果、点心、烧鸡,上供些祖先的食物(炸鸡腿和面包)辅以香薰提升灵能。烧冥币的同时,还得顺便带上祖先姓名的备注,以免转错账。总的来说形式比较灵活,东西多几样少几样都可以,心诚则灵。

冥币货币战

考虑到中国特有的祭祀习俗,主要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以及春节,且冥币面额普遍以亿为单位,焚烧数量也以“捆”来计算。老外对此无比担忧:“这么多人一起烧纸钱,肯定要导致祖先那里通货膨胀的?”善于建立规则的老美推出了“美国冥币”,试图对抗“中国冥币”在阴间的垄断地位。

中国的冥通银行、天地银行怎会坐视不理?立马推出了各不同版本的冥币美元、英镑、加币……即便发行的“外币款”,也在角落用汉字写着“天堂银行”之类的字样。凭借几亿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和信用等综合优势,成功击退了国外冥币的进攻。

冥币看上去只是一张张大面额的纸币,其实做工并不比真钱容易,“前三背三”用到的可是货真价实的印刷术。信奉实用主义的中国人没有中世纪的欧洲人一样,陷入对赎罪券的疯狂,把今生寄托给来世。

和冥币一样,纸扎也是国内丧葬业的重要支柱,并且还与时俱进出多种款式。年6月,法国的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艺术展,名为“极乐天堂”,主角便是用于传统祭祀的纸扎。无论是带着烟火气的中式茶馆,还是锃光瓦亮的奔驰轿车都能扎的惟妙惟肖,从电视、洗衣机、智能手机这些日常用品到Gucci的包和Prada的高跟鞋等奢侈品都应有尽有。

一件事情流行,自然有其道理。冥币、纸扎的奇葩运用,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变相输出,倘若“阴间文化输出”真的能帮助国人或老外更好地祭奠自己的亲人,抒发自己的哀思,倒也是了却一桩心事。纸钱有迷信之嫌,但合法合规最要紧,需要积极引导产业发展。不要着急反对、排斥,甚至是痛骂,因为这确实是门实打实的生意,一帮子人吃饭的饭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9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