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象山的习俗,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廿三开始了。在腊月廿三那天,家家都要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在象山也叫“灶师老爷”。民间认为,灶神此月上天,向天帝禀报一家善恶之事。黄昏入夜时,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上祭灶果,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供毕,将贴了一年的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
腊月廿四便是南方小年。小年这天,我们南方人会制作年糕,寓意着生活“年年高”,事业“步步高升”之意。当然,这天还有扫年的习俗,将家里的杂物一扫而空,以便于“辞旧迎新”,晦气和穷运也会因此而跟着离去。
小年过后,人们就开始“忙年”,准备各种年货,期待能够过上一个吉祥年。
腊月廿七谢年。谢年也有称为送年,是一年来祀神典礼中最隆重的。于桌上供着年糕、水果、茶叶、酒等祭品。谢年仪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每个细节极为讲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红盘”,富裕些的人家用锡盘,称为“银台面”。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一般是六色,因为六预示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谢年的程序一般是先放好祭品,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支花炮。祭礼约一个时辰,期间筛酒三巡,祈祷全家平安,福寿双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结束,便邀约亲邻和家人聚宴。
农历腊月月末大年夜,又称“除夕”。象山老话讲:“要困冬至夜,要吃三十夜”说明象山人的年夜饭情绪一直根深蒂固。象山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有酱鸡、鳗鲞、红膏炝蟹、鱼、年糕团等。
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象山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象山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爆竹声不绝。
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岁”,然后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按旧习,象山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正月十五元宵节。但象山的元宵节非常独特,过十四,而不过十五。它的由来与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有关。象山元宵节习俗很多。拿吃食来说,丹城兴吃汤圆,石浦兴吃“糊辣羹”。糊辣羹也叫“发财羹”,以牡蛎、虾仁、蛏肉、鱼肉等为主料,芋艿、萝卜、年糕等为辅料,混在一起热熟,用番薯粉勾芡。
随着轻松热烈的吹打乐声渐近,民俗队伍逐渐进入视线。民俗踩街队伍由马灯、鱼灯、船灯、十二生肖以及财神、观音、西游记、李世民、八仙过海等5支抬阁等队伍组成。演绎人员穿着靓丽的表演礼服,绘好好看的舞台妆容,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在民俗队伍中,高抬的抬阁格外引人注目。蓬檐下是披红挂绿,悬灯结彩。可爱的孩子分别装扮成八仙、西游记师徒四人、李世民、观音、财神爷等形象,边移动边向两边观众摇手晃脑,送去最真挚的祝福。这边十二生肖灯大摇大摆走过,那边百兽灯依次登场。演员们或高举彩灯,或脸戴面具,或手持刀剑棍棒,一个接一个,一队连一队,逐一走过观众的镜头。
自古以来,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是石浦人民心中丰收吉祥的象征。鱼灯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渔业丰收的愿望,是每年十四夜庆典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过了十月十四,春节随之结束了,天气逐渐转暖,大伙也都去忙着干活。迎着温暖的春风,人们在这热闹的爆竹声中走进了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