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天地山川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济水作为一条古老的水系,自然也在推崇祭祀之列。周代四渎已被列为祭祀的对象。《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济,日淮…江…曰河。”
从这段文字可知,秦时祭祀山水已经成为帝王十分重视的国家典章制度,四渎已经列为祭祀水神的主要对象,其中济水还名列四水之首。
从隋开皇二年()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兴建济渎庙开始,对济水的祭祀活动逐步升级,四读先列为“公”,后又列为“王”,祭祀的规格略低于“五岳”到了唐代,对四读的祭把不但列为国家典章,而且做了详细的规定,《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祭把四读每年一次,并规定了祭器的种类和数量,有详细的祭祀仪式、程序唐天宝六载(),唐玄宗加封四渎,“河读封灵源公,济封清源公,江封广源公,淮封长源公”。
重新封号后的四读,祭祀活动自然也要更加隆重。唐贞元十二年()的《济读北海庙祭品碑》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祭祀的盛况:“天子以迎东之日,令成周内史奉祝文宿斋…用三牲之享。”
可以看出,当时的祭祀活动上至差大臣,下至县尹县丞都要参加,而且要按官位级别分别进行祭奠,祭品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可以断言,参加祭祀的百姓也是很多的,只是史书未予记载罢了。
宋代和元代,济水都有加封。宋徽宗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每次加封,都提高了济渎庙祭祀的规格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对济水封号进行了一次“改革”。
洪武二年(),明太祖颁布《太祖改正岳读神号诏》。在诏书中,他先褒扬自己的功绩,接着开始述改正岳读神号的理由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读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称历代有加。
在联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读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并去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
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法天下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联以礼神之意,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读称东读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大河之神,北大济之神。”
朱元璋在诏书中革去了历代关于岳读和忠臣烈士的溢美之词,唯有对孔子的各种称号不敢擅改,其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慑于孔子思想千百年的巨大影响他颁诏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明政权,营造自己“受命于天”的影响,是政治手段。
从明太祖开始,在明朝年间,有7位皇帝颁发过祭祀济神或北海神的诏书。诏书的内容也有所变化,有“表功”的、有“告状”的、有嗣位“报告”的,内容丰富而有趣,从中略可窥见封建帝王对神灵的诚惶诚恐之心态。
清代时,封建帝王在统治手段和策略上更加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汉文化影响,树立自己的形象。历代祭祀山水的典章制度,自然也要沿袭使用。清王朝规定,每遇太子继位、寿辰大典、离宫出巡、平暴治乱等大事,都要派钦差大臣前往各地祭告五岳四渎。
据《济源县志》记载,康熙8岁登基,二十三年()离宫出巡,三十六年“荡平漠北”,五十八年封孝惠章皇后为圣章皇后,以及康熙五十、六十大寿,都曾颁诏并派使臣到济渎庙祭奠济渎神和北海神。
康熙和乾隆还分别为济渎庙亲书赐匾“沇济灵源”“流清普惠”。古代祭祀山水的礼仪,都有严格的定制,大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祭品规格及摆放次序。
如《济源县志》记载的乾隆二年()重修济渎庙的祭品中,有布匹、有饭食,有黍、稷、稻、梁,有盐、鱼、枣、栗、榛、菱,有鹿脯、白饼、黑饼等。大件祭品是牛、猪、羊各一头。县志还详细记载各种祭品的做法,摆放的位置等,极为详备。
每年祭祀的费用,以清康熙二十六年为例,《济源县志》记载,当年列支的祭祀济渎庙、文庙、关帝庙的用银为两。当时的田赋约为9亩1两,两就相当于近千亩的田赋。济渎庙在3座庙中的规格最高。
如遇皇帝颁诏祭祀,花销肯定要大得多二是祭祀仪式的核心部分—沉埋祭器。“沉”是投于水中,“埋”是埋于“坎”中(坎是指坑或地洞)。祭水用“沉”,祭山用“埋”。
早期的沉埋祭物有金银器、青铜器,也有用人或动物作祭祀的。到唐代时,基本上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定制。金龙又称黄金龙,是黄金制成的龙形物。玉简又称玉符简,用玉制成,一般为长方形,上刻祭祀文字。
宋元以后,一直沿用投送金龙玉简的传统。济渎庙中,现存有两通元代投金龙玉简祭祀济水的碑刻,其中一通是元世祖至元七年()的《大朝济渎投龙简记》。
另一通是元延祐元年()由大书法家赵孟颊书写的《投龙简记》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