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起源、发展到至今给我们流传下来了太多的传统美德与文化礼仪。
在传统的文化礼仪中无论是嫁娶、生育、出仕、殡葬等皆有讲究,其中殡葬文化尤为特殊。说到殡葬礼仪,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出殡、香火跪拜、棺椁入土等殡葬礼仪名词,给人以无限神秘与遐想的空间。
同时在流传至今的殡葬文化礼仪中还有这么一种仪式流传至今——摔瓦盆。
历史上的“摔瓦盆”
最早的殡葬文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脉络五花八门,既集古之大成,又推陈出新。但“摔瓦盆”最早源于西周时代,并流传至今。《礼记》中的祭祀篇就有关于祭祀祭礼的记载,古代人在祭祀死者时,要备齐祭品,祭品也是有相当的讲究的。天子用黍,诸侯用粱,大夫用稷,士兵用稻;天子、诸侯用璧,卿、大夫用珠,士用贝。
还要斋戒、沐浴,献祭时要“序其礼乐”,即根据规矩奏乐。后来才有了祭祀时击缶演变成摔瓦盆这样的习俗。那时候家族中有长辈去世之后,后辈要马上操持逝者的后事,一般家里人要请当地的风水师到家里来,然后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来演算哪些动物属性的人不能参加葬礼,并且推算后辈披麻哭孝的时间长短,何时盖棺,何时入土。
最重要的是寻一处风水宝地让死者入土为安,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长辈能福荫后代。在披麻哭孝的这一过程中就存在“摔瓦盆”这一仪式。
在棺椁停放期间,会在棺椁的正中央放一个瓦盆,吊唁之人会烧许多的冥币、纸房、纸车,黄纸香蜡等来祭奠死者。寓意是希望死者在黄泉之下不愁吃穿,瓦盆就寓意着死者的“饭盆”。古时也叫“阴阳盆”,还有一种民间习俗说法叫“丧盆子”。
源于范蠡的“摔瓦盆”
要说起“摔瓦盆”最著名的典故就要说起范蠡了。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名士。早期的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能臣与谋士,他与西施也是有一段情愫的,当时的吴国国力强盛,越王实施缓兵之计,将西施送与吴王以图越国迅速发展。
最后越王卧薪尝胆打败吴王夫差,范蠡深知帝王之道与兔死狗烹的道理。毅然辞去官职,远离朝堂。于是晚年的范蠡致力于陶器的经商,据传他还是烧陶业的创始人。
在他即将驾鹤西去之际,他想找一位继承者。于是召集了所有的徒弟,当众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陶盆,并阐明这是自己的遗产和手艺,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饭碗”谁愿意继承下去。
众徒弟议论了很久也没结果,最后一个徒弟站出来说“既然这是师傅您的饭碗,我们又岂能抢去?我们都会给您送终的。”于是这个徒弟就把那个陶盆给摔碎了。范蠡觉得这个徒弟有孝心,还聪明伶俐,就传给他遗产。与其说范蠡弟子“摔瓦盆”是经典,那民间还有一些非常感动与温馨的关于“摔瓦盆”的小故事。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逝去之人都是要过奈何桥喝孟婆汤的。后人为了不让死者忘记自己的后辈与自己的生前事迹,就在瓦盆的底部钻几个小孔,将瓦盆摔碎后由死者带上,当喝孟婆汤时就会漏掉。寓意死者不会忘记后世的亲人们。
关于“摔瓦盆”的故事还有很多,对于“摔瓦盆”的说法也众说纷纭,但这一个小故事尤为感人。
相传,有一个非常穷酸潦倒的秀才,屡次科举未中。在知命之年,回到江边的茅草屋准备终了此生。在这生命的尽头,江上飘来了一个婴儿。此时秀才不知道这是喜?是悲?救还是不救?
秀才感叹:“既然生活已经如此糟糕,多你一个小家伙也无所谓了,时也!命也!”多了这么个小家伙后,秀才的日子也更加窘迫了。秀才天天出去代人写书信或是卖字画对联谋生,期间还要回来给孩子喂食。长时间的如此往返于集市和茅草屋。
待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秀才就给孩子准备了一个瓦盆,清晨出门的时候就准备了一天的食物,放在灶上,一整天都是温热的。同时秀才也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希望,有功名在身。所以秀才有空闲的时候就会教孩子读书识字......
岁月催人老,秀才也撒手人寰,而小孩也才到了束发之年。在秀才的墓碑前,小孩抱着瓦盆是嚎啕大哭,邻居害怕小孩睹物思人,就一把摔碎了瓦盆。安抚了小孩的情绪。秀才对于小孩来说,不是其父,甚是其父,瓦盆既代表了对秀才的感恩,也代表了对秀才的思念和孝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摔瓦盆的故事也是一个“孝”的故事,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孝敬的美德应该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孝”发扬光大。所以“摔瓦盆”作为孝道文化的载体也就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
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存在有“男尊女卑,子承父业”的这么一个说法。摔掉瓦盆,其实寓意着是逝去的长辈对后辈的祝福与期望。谁摔掉瓦盆就能获得福荫。长子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重担。那么自然而然的好的福荫就应该由长子来承受。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摔瓦盆的人能获得逝者的财产继承权,所以才衍生出要长子“摔瓦盆”这一说法。
并且后人也用“摔瓦盆”的说法来教育后代,尤其是长子,摔掉瓦盆既是对长辈的孝敬,也是接受长辈对他们的福荫,更寓意这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结语:
在中国古代类似于“摔瓦盆”的丧葬仪式还有很多,但大多数是为了作为一个孝道历史文化的载体。许多的丧葬仪式已经泯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有的还流传至今,侧面也印证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死亡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丧葬白事习俗也会因此一直流传下来。不管是何种丧葬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不管你是痛哭流涕,不愿释怀,还是坦然面对生死,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人活着还是要往前看。
放到现代,葬礼也只是亲人能为逝者做的最后一件事,让后人对他们做的最后一次孝敬。但中国的丧葬文化会随着孝道美德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