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
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早在年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自古就是缅怀和寄托衷思、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节日,有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节日。根据不同的地方,其细节之处也略有不尽相同。
清时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清明节距今己有多年的历史,大约开始于周朝。清明这天不动烟火,只吃凉食,并且去给祖先扫墓上坟。为什么清明寒食不动烟火?这里还有个传说。
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途中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让他充饥,甚是感动。重耳即位(即晋文公)后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打点行囊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寻找介子推,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老枯柳下,并在衣襟上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将寒食节,以此纪念,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祀时,发现那棵老枯柳树死而复生,赐名“清明柳”,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
对于扫墓,先秦时期已有这样的活动,但并未限定在寒食、清明之际,唐朝时期开始盛行(如杜牧《清明》所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场景),一直延续到今天。
有关清明节祭祀的礼制和禁忌
清明扫墓具有缅怀先人、敬祭祖先、求先人保佑的意义,周朝时期比较注重礼制,创建了各方面的根本性典章宗法制度,把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生活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的范畴。众所周知,周公姬旦是孔圣人最尊崇的人,孔子一生维护并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收集整理并传播西周以来的文化,追求“克己复礼”,而孔子最向往的社会制度也是西周时的社会制度。虽然清明祭祀并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但孝道这确是儒家一直都在坚持提倡的。孔子曾这样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如同祖先真地就在眼前一样诚敬,祭祀神就如同神在那里一样虔诚。如果没有亲自去祭拜,而让别人代祭,就如同等于没有祭拜一样。
所以说,自古以来,祭祀活动都重在亲自祭拜,以示对先祖的追思和孝义,以求得到先祖的庇佑保护。
那么清明扫墓需要注些什么?
1、扫墓宜早不宜晚,宜在清明当天或提前一两天,有的地方风俗,最好是在祭祀当天下午三点前完成。
2、忌嬉笑怒骂、着装颜色华丽。
扫墓本是件严肃的事情,嬉笑怒骂是对先人的不敬,特别是小孩切忌在墓地打闹玩乐,扫墓人应仪表庄重,中规中柜,穿戴不宜过于华丽,应肃穆敬之。
3、坟上杂草要进行修整清理,避免杂草丛生,扫除墓地上的杂物,让墓地看上去更干净,这也是最重要的。
4、扫墓时难免会引起心情悲伤,孕妇、病人和不是已故先人的亲属之人不宜参加,不宜在墓地拍照,避免沾上不好的运气。
5、祭品可提前准备好,但不能在祭拜后带回家。有的地方在清明时有折柳枝插在门侧用来避邪的风俗。
后世应怎么去对待这种节日呢?
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景象,除了扫墓祭祖,也是亲近自然的日子,如传统的节日活动踏青赏春、植树、放风筝等。
近年来,国家已把清明节列为法定节假日,作为我们后世者来说,应继续传承和保护清明的优良祭祀文化和孝道精神,使其文化内涵和影响更加深远和多元化。既能表达对已故者的追思和悼念,又能对生者有着良好的启发和教育,人人做到文明祭祀,文明郊游等多元化的清明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