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那些传承已久的古老风俗做社

宁静的清晨,我正享受在被窝里睡着懒觉,却被妈妈无情地叫醒,原来今天是社日,让我盛上一碗米饭拿去做社。

出门远眺,田陇间的人已经排得许长,那些都是来参与做社的人。我赶忙回去堆起满满一碗米饭,拿上一捆纸金银,再找个红色袋子一起装上,就跟上村人的脚步出发。

年关将近,离乡在外的游子们背着行囊回到了家乡,让原本冷清的村子又逐渐热闹了起来。在这象征团圆的重要时刻,村子德高望重的老人就会趁着春节来临之际,着手安排起村里的一切大小事宜。其中就有举行这种传承已久的风俗活动——做社。

做社

做社,也叫社日、社下,其实就是掌管村子的土地神,一般设立在田洞地头,享有保佑一方土地的作用。在我们这边,无论大小村子,都会设立有各自的社下。所谓无社不成村,每年村子都会举行几次祭祀社下的活动,以求消灾祈福,保佑村子平安祛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

笔者的村子每年都会进行六次做社,分别是在农历的正月春社、四月、七月、八月以及冬月围炉社和腊月福社。

作为年底的最后一个社日,来参加做社的人比以往多了好多。整个社下周围人头攒动,喧闹之声长久不绝。

我好不容易挤着人堆的空隙进去,眼前已经摆满了一碗碗的米饭。我也拿出红袋子里的米饭,摆在社下案前边缘显眼的地方,到时候收回来能够一眼认出。

祭拜社下

摆好后我出来到案前完成三跪九叩,又从人堆里挤了出去。

此时祭神还未正式开始,陆续有村人拿着祭品走来,我来到香火炉旁边,拿出剩下的纸金银折叠成元宝丢进炉里。

对于做社,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由于长年工作在外,村子的大事小事早已与我脱离,即便偶尔待在家里赶上了,却也懒得去参加了。如今闲着无事,再来参与其中,却是变化了不少。

社下旁边的香火炉

笔者的村子在附近算是很大的了,大约有两三千人口,一般村里举行的各种拜神活动,基本每家每户都会参与的。加上春节的到来,务工的人回家过年,所以场面也是非常的热闹。

我记得小时候做社,当时的社下还不是这般模样。那时候的社下是一棵大榕树。大榕树生长了不知多少年头,树干很矮很粗,上面缠绕满了藤条,而树枝向四周延伸,大如伞盖,树叶繁茂低垂经常触碰人的头顶。而如今生活越来越好,村里掌管这事的老人就带头组织村人筹款,购买大理石铺就,重新修建了现在的社下。

以前的社下大榕树

村里会有专门几人负责主持这个祭祖拜神活动的,一切宗教活动都是由他们来操办。每当做社的时候,他们会提前通知,然后挨家挨户收取费用,至于给多给少全看你的心意。这些费用用于购买祭祀所需的用度和分发给组织者的酬劳——没错,他们并不是免费帮忙,也是要工资的。

领头人会提前物色一两条猪,一般是村民家里养的本地黑土猪。确定之后等到社日到来,众人一起把猪抬到社下,叫来几个村里有几十年杀猪经验的老师傅,手起刀落之间就成全了猪的一生。

师傅们动作娴熟,烧水刮毛剔除污垢,不一会儿黑猪变成了白猪。

猪被刨解成块后扔进大锅里煮熟,捞出来摆在神案前,而剩下锅里的汤,会再把大米倒进去加水一起煮,煮出来的粥我们叫作社粥。

记得小时候我们会各自从家里取出一筒大米装进袋子拿到社下,有负责收米的人坐在那里拿着本子记录,旁边摆放着几个大谷萝(方言,一种竹制箩筐)。把米拿到他面前告诉他几口人,他就拿一个小量筒盛几筒米放进谷萝里,然后他登记名字就可以了。当然也有财大气粗的直接把带来的米全倒进去了,只多不少也没人说啥。由于各家各户的米不同品种混杂一起,所以这也叫作百家米。

煮粥师傅倒入百家米

煮社粥的时候,百家米是不能洗的,至于原因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里面有神灵的祝福,怕把祝福洗掉了吧。如今组织者们怕麻烦,风俗早已改变,各家各户不用带米过来了,百家米也已经成为了过去。

随着村民全部跪拜社下,就会有人来点燃香火炉的金银纸元宝,然后鞭炮齐鸣,村民就在边上闲聊。有多年未见的朋友话长话短,有儿时玩耍的伙伴唠唠家常,把在外一年的心酸全都吐露出来,场面和过年一样十分有气氛。

待到香火炉里燃尽成灰,众人争先恐后拿回带来的贡品,有些手忙脚乱的还会拿错了别人的碗,最后只能将错就错。

祭拜社下需要的贡品

收回贡品之后大伙又排成长队各回各家。

此时负责祭祀的那伙人分工明确,领头人拿出稿子盘算着此次的出纳,有人劈柴烧火煮社粥,杀猪师傅把贡猪抬来,切割成一块块小肉,就成了所谓的社肉。

社肉

社下是现场有几个大锅灶台的,以前修建的时候就考虑好了。灶台下面燃烧柴火,煮社粥的师傅会放上一些盐进锅里煮,大米煮熟成软烂之状,香喷喷的猪肉味社粥就煮好啦。

大锅灶台

一般而言,煮成社粥已经临近中午了,此时村民就从家里拿上锅盆来领取社粥。来到灶台前排队,只要告诉师傅家里参加几人的份,他就会舀几勺给你。有时候这一锅舀完社粥了,另一锅的又还没煮好,村民就只能现场闲聊,再次等待社粥煮好。

排队领社粥

领完社粥的村民回到家,就叫家人一起出来吃社粥。

社粥还很烫,需要凉一会才敢下嘴。社粥软烂入口即化,充满了猪肉的香味,闻着就让人口水直流。

儿时嘴馋,没什么肉吃,最喜欢就是吃这带有猪肉味的社粥啦。

吃完社粥就玩一会,静静等待下午去领取社肉。

这时候做社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杀猪师傅们切割好的小块猪肉,平均分配装进红色袋子。一般来说,每一袋都会尽量均衡,猪头、猪心、猪肺、下水等都会分配有一两块的。

村民来领取社肉,就需要在领头人的稿子里找名字了。领头人现场喊名,喊到谁就上来拿肉,错过名字或者还没来的就只能搁置后边再说。

分配社肉

领取社肉还是要给钱的,具体多少钱还要看做社的参与人数和买猪的支出,一般都是每人十几块二十多块钱,可以做完社后面再收取。

村民领了社肉,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都开开心心地回去了。

领社肉的村民

等到社肉分配完,主持团队就着手统计最后的支入。分发参与工作人员的辛苦费,交给村民卖猪的钱,如果还有剩余,会记录本子里公布出来,留着下一次的用度。

我仍记得当时做社有着各样的祭祀用品,糖果点心、水果饼干、板糖瓜条……

如今民俗习惯已经随着时间而渐渐淡化,谁又还能记得当初古老的传承呢?或许在未来某一天,当时的人也不会记得这些传统风俗了吧!

领头人在登记参与做社的村民名字切成小块的社肉社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8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