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村,不分界邦以镜头记录当地人文生活
距离农历七月十四差不多还有两个月的时候,钟春桃就逐个去问她的两个孩子到时是否都可以请假回家过节。
随着日子慢慢临近,特别是最后几天,她隔天就会问一次,直到得到很明确的答复,她才会安心地做节前准备。
钟春桃心里总想着,因为孩子们所在的城市不过这个节,所以是不放假的,不像在靖西农村老家这里那么受重视。自从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很少回家过这个节了,所以她提前一两个月就问好了孩子们的归期。
而钟春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靖西人,她生在靖西,也嫁在靖西。她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得知孩子今年都可以回来,她很是高兴,这次得好好准备一番,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不想做的,都在这几天备齐,让孩子们尝尝久违的家乡味道。
钟春桃可以悉数说出在这个节日里面做的那些传统美食,她的孩子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这些美食了。
对于壮家人来说,中元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而靖西市主要以壮族为主,占全市总人口的99.4%,在七月十四这个节日里,不管你的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鸭,隆重地祭拜祖宗。
传统意义上,中元节的主要目的是“祭鬼”,而在靖西壮家人的眼里则更偏重于祭祖,他们在“祭祖”之余,还把这个节当作亲朋好友、一家老小团聚的好日子。
“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为什么我们广西过的却是七月十四?”钟春桃的一个孩子好奇地问道。
“听老人讲,以前广西人也是七月十五过节的,但在宋朝末年,南方发生战乱,广西正准备过中元节,但听说当天元军要攻打广西,老百姓为了避免战乱,就提前一天过节了。后来就一直这样延到现在。”钟春桃的丈夫在旁边看到她摇头后帮着回答。
在靖西农家,这个节日吃米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事情。为了七月十三当天中午能吃上,食材都要提前几天准备,而且每一个步骤都不容出错。
有些人因嫌麻烦,可能直接去购买,但村里的很多人还是坚持在自家做。都说家里面做的跟买回来的粉吃起来味道是不一样的。
而钟春桃为了让孩子能吃上自家的米做出来的米粉,也坚持一定要自己动手做。考虑到今年孩子们都回家,钟春桃要用12斤米来做,可以放开的吃。
在七月十一傍晚她就把做米粉的米淘洗两遍,然后倒进一个大水桶里,再加入井水,没过米粒1至2厘米即可,接着用竹编大圆簸箕盖起来搁置一个晚上。
在七月十二当天早上,她要把搁置一晚上被水泡得圆鼓鼓的米再淘洗两至三遍,之后挑着担子到村里有碾磨机的地方去碾磨,回到家要放袋里放置一天,沥干水分。
在七月十三就比较忙了。一大早就要起来揉米团,用力揉成团后放入滚烫的开水里煮,直到米团都煮熟了再捞出来再揉一轮。
然后叫上邻里妇女,合着几家一起做米粉。
她们会进行分工。一个负责生火,钟春桃这次主要负责把揉好的米团一块块塞进一个底部有数十个小孔的压榨机内,另外两个主妇用力将它从小孔榨出,在锅边拿着一根木棒的妇女就负责把掉入开水的米粉捋顺,来回滚几十秒就快速捞出,放入干净的簸箕内。
聚一起做粉的农家妇人,聊着家长里短,很是热闹。当然,对于各家做出的米粉也少不了讨论一番,看谁用的米是最好的,谁家做出的米线品相最好看的……她们通过米粉出锅的品相就可看出谁家的用了心,谁家的偷了懒。
“你家的粉捞出来后基本不断的哟,很有韧劲。”旁边的一位主妇夸钟春桃。
“这个米团揉了两次,用了很大的力气,主要是有孩子帮忙揉,轻松了不少。它现在足够熟,足够有韧劲了,所以榨出来的粉会好看一些。你看你的也一样呀,那么好。”钟春桃开心地回应道。
“你的粉做出来就直接断掉了,不应该用杂优来做的。”钟春桃跟第一次做米粉的妇女说:“用来做米粉,都是用小米,做出来的才能保持整条米粉成线,那样才有韧劲,颜色上也才会透出自然的米白色。”
原来,做这个米粉所用的稻米也很有讲究,一般要用“小米”,而不是杂优。
杂优就是杂交水稻,用来做米粉,遇热水容易断。而“小米”是当地老百姓种出的原始稻米,不是去市场上买杂交水稻种出的米,当地的老百姓在播种时杂优和“小米”两个品种都会种一些,这样能满足家里面的不同需求。
当钟春桃忙着做米粉时,她的爱人也一早就起来杀鸭,两夫妻在置办节日上,分工很明确,多年的默契让他们心照不宣,各司其职。七月十三当天鸭子也是必须要有的,每家每户都会杀。
“为什么靖西在这一两天都必须要杀鸭吃鸭肉呢?”钟春桃的小儿子问。
“之前听你外婆讲,去世的先祖会在七月十四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人们就放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过来,久了也就成了传统,一到这一天就吃鸭子。”钟春桃动情地跟小儿子说。
因为家家都杀鸭庆祝,所以每当临近“七月十四”,往日安静的街道上就摆满鸭笼,本地农户散养的麻鸭成排摆放在街边售卖,成为靖西过这个节日期间的一道特色街景。
而每年一到这段时间,“鸭市”总会告急,价格也会涨得很厉害。
钟春桃看爱人拔鸭毛拔得差不多了,就特别嘱咐她丈夫,在煮鸭肉时,记得要用柴火锅,不要用电磁炉,她总说这样炒出的菜会更香。
午餐时间到了。在米粉上洒上点葱花、浇上鲜甜的鸭肉汁,吃起来有一股米香味,嘴一吸,入口都是过瘾的满足感。看着家人满意地吃着,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别提这时候钟春桃心里有多开心。
钟春桃永远闲不住,在节日里,她总会变着花样地给家人做美食。
到了下午,钟春桃就要着手做另外一道靖西传统小吃——糍粑(靖西话称“米带”)。用芭蕉叶裹蒸糯米,馅里灌入芝麻、花生和红糖,包成方正的长条形,入口香甜软糯,吃后很有饱腹感。然后分发给亲戚邻里一同品尝,过节的气氛早早就弥漫在靖西这座充满人情味的小城。
节日里,你会经常看到老人小孩走在路上拿着吃,甚至去干农活前都会吃上一块。这样好吃的东西,在上面花的功夫自然也少不了。
“米带”最主要的精华在于所选的米和用来跟米一起搅拌的药用植物,这里面都有讲究。
糯米首选的是靖西大香糯。它因蒸煮后的米饭洁白油亮,香味浓郁,气味清香,粘性好而出名。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方就专门调运靖西香糯进京,用来招待。
而挑选大香糯仅仅只是制作“米带”的第一道工序,为了激发这种大香糯的香味,让“米带”吃起来更软糯更有味道,还要去山上寻找一些特殊的神奇药用植物,作为“米带”的另一味原料。
而这些原料,农家人首选狗屁藤、锈色蛛毛苣苔。他们都说这些都是来自山中的美味。
壮家妇女很是勤勉,为了做一道美食,即使爬山穿林也不怕。
钟春桃这次就专门和丈夫跑山上采锈色蛛毛苣苔,它一般长在山坡林下石缝中或陡崖上,所以采摘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山上树木繁密,刺也很多,等他们采了几捆回来,手臂被划成一道道刺痕也很正常了。
锈色蛛毛苣苔具有解毒、止咳、消食化积等功效,既可以当作中草药,也是做“米带”不可或缺的原料。
采摘回来后铺在空旷处晒干,洗净之后揉碎,放入石臼舂碎,随后与糯米搅拌均匀一同拿去碾磨。
钟春桃说:“虽然做这些很繁琐很累,但是一年也就那么一次,也没觉得有多辛苦。按照老一辈的人讲,做人不能忘本。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吃的,不仅仅是我们要吃得好,更是向祖先报告秋成情况,请先祖尝鲜的。”
做好的这些美食要在七月十四当天,女方回娘家团聚时要带上的。在节日来临前,嫁得远的都纷纷从各地带上一只鸭以及各家的美食赶回娘家探亲。
因为钟春桃嫁得比较近,鸭子已提前几天送上去,七月十四当天直接带自己做的美食过去吃午饭。每年的七月十四早上,她的丈夫就会帮她准备好回娘家要带的东西:自家酿的米酒、“米带”、米粉等满满的一大袋。
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又可以聊聊对方家庭的近况,然后会在家上香、烧纸人,祭奠先祖,缅怀先人。
同样的,在另一边,钟春桃的丈夫也在家烧纸人,在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姓名、生辰八字,然后写上家里面后辈的名字。他每次都会告诉孩子说,这是告诉先人这些是后辈送的衣物和纸钱,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重,感恩先人的恩泽与庇佑。
而在其他地方,中元节这天也会烧纸人,但基本都在入夜时,会在自家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烧纸钱时还要洒些水饭。所以这几天如果你走在马路边看到在点香、烧纸钱的阿姆,有时会被吓到。
而靖西的“烧纸人”习俗一般不同于其它,一般烧纸人只会在自家家里面烧,很少到屋外,而且基本都是在白天的午后时间,而不是晚上。
至于为什么靖西本地人只在自家烧,钟春桃轻声地说:“这个传统由来已久,相传在七月十四这一天祖先都会回家,他们都认得回家的路,也只有自家的祖先才进得了家门,如果在外面烧纸人,就会被孤魂野鬼抢夺,就达不到祭祀祖先的目的。”
七月十四,已成为靖西壮家重大的节日。在小孩眼里,这时候不仅热闹,还有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在大人眼里,这既是缅怀先祖、感怀先人,也是家人团聚、家族亲人深厚感情的延续。
过完了七月十四,临近的七月十八,在靖西也是一个节日,也会做很多的美食。
钟春桃已经盘算着在孩子们回去之前再做一两样美食,让他们带回城里。
文\村支书
图\村支书、村长
本文为界邦村原创,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